

追忆兴化人民革命斗争的英雄事迹
□肖扬东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解放战争胜利65周年,仅作此文,以资纪念。
从某种意义上讲,兴化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缩影。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兴化人民就对革命进行了曲折的求索,而革命斗争高潮的到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期间兴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新四军武装开辟下,艰苦奋斗,流血牺牲,前仆后继,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获得全境解放。这里主要介绍兴化人民为谋求翻身解放,积极支持新四军抗日反蒋斗争的几件事例:
秘密配合黄桥决战
1940年5月,中共泰县县委委员李健,打入国民党兴化县警察局,以当警士作掩护,组建中共兴化城工委(秘密),李健任书记,组织委员杨文涛(后改名杨易林)、宣传委员王振扬,杨、王二人都打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当职员,秘密开展工作。
1940年10月,黄桥决战前,当时驻在兴化的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队,有21条装载武器弹药和粮食的运输船,准备开往泰州,供围攻黄桥新四军的顽军所用。从事地下工作的兴化党工委书记李健了解这一情报后,立即联系泰州班轮上的地下党员轮机工沈长林,在工人中运用秘密方式造舆论,动员船工将这批船上的重要机件拆下来临时转移他处,致使韩部的这条运输线完全瘫痪,有效地拖住了敌人的后腿,积极配合支持了我军的黄桥决战。
不久,韩德勤为在黄桥战役中落水而亡的敌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在兴化开追悼会,警察局局长朱凤五让李健担任李守维“追悼会”的收发员,负责接受、悬挂各方送来的挽联挽联。李健和城工委同志又抓住这个机会,写了一副特殊的挽联,第二天,挂在追悼会会场内最显眼的地方,内容是:“摩擦分裂走向死路,抗日团结才有前途。上款:李守维死了,下款:兴化民众公挽。”这副措词尖锐的挽联,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心声,也是对国民党顽固派敲响了一次严重的警钟。
全力支援攻打兴化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企图独吞抗战胜利果实,命令所有侵华日军不准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为粉碎国民党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阴谋,我苏中军区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反攻命令,23日,挥师直指伪22师盘踞的兴化城。
当时,伪二十二师被国民党改编为第二路军第二军第六师,师长刘湘图被授予少将军衔,所部合编为3个主力团、1个特务营、2个补充团,共6000余人。在对伪22师多次劝降无效的情况下,苏中军区司令部研究并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后,决定集中8个团7000余人的兵力强攻兴化城,拔除嵌在苏中解放区中心的这颗钉子。
中共兴化县委为支援我军攻打兴化城,发出“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成立支前指挥部,组织大批粮草船只,保障部队给养、运输。同时,动员万余民兵直接参战。人民群众得知我军要打兴化城,纷纷从家里拿来门板、棉被,献出赖以生存的船只、粮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更鼓舞了我军指战员的战斗意志。
这次战斗,虽然守城伪军依仗兴化四周环水,湖面开阔、城墙完整、高大坚固和数以百计的明暗碉堡,拼死顽抗,但我军发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大无畏精神,历时3天4夜(从8月29日至9月1日凌晨)的兴化战役,终以敌人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是役共毙伤伪军700余人,俘日军4名,伪二十三师师长刘湘图、伪前县长李公简、伪团长张良才、伪团副杨作民、伪副官兼城防司令宓志齐、伪警察局长朱凤五等官兵4200余名及各种武器装备。
兴化战役的胜利,不仅割掉了插在苏中解放区的一个毒瘤,使盐城、宝应、高邮、东台、泰州间广大战区连成一片,而且为挺进江南的粟裕大军回师苏中准备了较大的空间。战后,新四军军部、苏中军区分别传令嘉奖参战部队。延安的新华社和《解放日报》还为此发表了消息和评论。
奋勇支前抢运军粮
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后,华中一、三分区及二分区的兴化、江都、高邮、宝应、溱潼等县约有150万担粮食藏在兴化民众家中。
中央决定十一纵队不能离开苏北,为了保障部队的给养,1946年10月,华中工委负责人陈扬要求新调任兴化县委书记戴为然同志要尽一切努力,在翌年5月份之前,运送五十万担粮食到堤东(范公堤)供应军需.这是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必须紧紧依靠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千方百计保证任务的完成。兴化人民在战争期间,不仅用生命冒死掩护公粮、精心保管好这么多粮食,而且兴化干部群众宁愿自己平时吃大麦、山芋、胡萝卜、豆饼等粗粮、杂粮,而把数以百万担的好粮、细粮,一次又一次地贡献出来,以保证部队给养的需要。
据统计,从1946年12月下旬起至1947年8月,共筹运粮食80万担,超额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运粮任务。不仅保证了华野主力军十一纵队的需要,还保证了第二军分区部队、二地委和高邮、江都机关及一、四、五地委撤下来的干部子弟和1000多名荣军的给养。兴化的广大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在储粮、保粮、运粮的艰苦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渡江支前再作贡献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国内和平协定》。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直下南京、杭州和上海等地。
为了切实加强对渡江支前工作的统一领导,兴化、溱潼两县合并为兴化县之前的2月下旬,两县自上而下,从县到区、乡、村都建立健全了支前组织与机构。县成立支前总队部,兴化县由县长刘云兼任总队长(后由殷炳山接任),县委书记张莫棠兼任政委;溱潼县由县长郭深兼任总队长,副县长何仁华兼任副总队长,县委代理书记王向明兼任政委。下设秘书室、民力动员科、宣传科、供应科、工程科。
兴化县参加一线随军渡江作战的民兵民工共15187人、船2225只;捐献军粮48000担;修筑从刘庄南闸至界牌头的通榆公路33华里、桥梁4座;架设电话线路120里等。在完成渡江支前任务中,全县民工牺牲3人,伤13人,损失船72只,损坏船23只。全县有132人立功受奖,其中特等功臣2人,一等功臣8人,二等功臣40人,三等功臣77人,先进模范5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之夜,海河北芙蓉村贫农徐锦通负责在兴化支前船队24号船上掌舵。这是一艘有三条帆篷的大船,乘船渡江的是某部机关干部和战士共100多人。船刚行过江心,主帆篷的力索被弹片切断,主帆“哗”的一声落下来。在这危急关头,徐锦通挺身而出,决定爬上桅杆抢接力索。船上的解放军指导员见敌人的炮火非常凶猛,登高作业太危险,都要徐锦通不忙上去。徐锦通说:“为了打过江,不得不爬,我个人牺牲了事小,送你们渡江事大。”他一边说,一边将断力索系在腰间,一口气爬上了高的桅杆,把绳头穿过桅杆顶端滑轮,再打好结滑下来。不一会儿,满载解放军指战员的木帆船,又重新扬起风帆,破浪前进到长江南岸。徐锦通因此荣立渡江支前特等功。茅山镇朱龙村贫农孙裕和,4月20日夜,渡江战役打响,孙裕和坚决要求上船头划桨。可是就在船刚划到江心,一块弹片飞来,将孙裕和的头部击伤。他顾不上包扎伤口,继续使劲地划浆,直至鲜血迷糊了眼睛,他才用手抹一抹。第二天队长动员孙裕和到后方医院医治,孙裕和却执意不肯,仍坚持留在船上为部队运送粮食、弹药。五月底,扬州区民工团召开庆功大会,全区共选出三名渡江支前的特等功臣,孙裕和名字名列榜首。不久,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兴化境内发生的革命战争,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创建起来的新四军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广大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在兴化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发挥巨大威力的胜利,又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的胜利,也就是新四军优良传统和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
无论是烽火遍地的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炮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月,兴化人民送军粮、做军鞋、抬担架、运伤员、搞运输、递情报,参军参战,踊跃支前。为了保护干部、救护伤员、爱护公粮、保护枪支弹药,为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他们想方设法,不惜蒙受巨大的损失和作出巨大的牺牲。
据兴化、沙沟两县市的不完全统计,从1940年秋冬兴化抗日根据地开始创建,至1945年9月兴化城收复的五年间,有2300多人无辜被敌伪杀害,63600多间房屋被烧,21000多头牛猪羊、44180件衣服被抢,近6000人被绑勒赎,勒赎损失折稻42.8万担,因暴行致残或致成孤儿的有7512人,流离失所人数达5596人。从1946年10月至1948年10月的两年间,兴溱两县共参军8400多名。兴化在革命战争时期,共有2679名同志英勇牺牲,其中,抗日战争烈士318人,解放战争烈士2361人。先烈们为了人民解放和幸福而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历史是教科书,历史是一面镜子。抚今追昔,我们一定要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去,把优良传统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坚定清醒有为、为民务实清廉”。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