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11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专版
2016年11月04日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翟 嵘

本文字数:1095

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不寻常的一天。

又到记者节,我想通过这篇小文,怀念一位老记者——萧乾先生。提起萧乾,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尤其是爱好文学的青年,一说起萧乾,第一反应就马上会想到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记得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萧乾先生的《枣核》,短短一篇千字散文读来意味深长。后来我才知道,萧乾不仅是散文家,他更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记者。

萧乾先生在他25岁时写的《大明湖畔啼哭声》,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新闻特写。1935 年秋,山东境内的黄河几处地段发生决口,方圆几百里一下子变成了一片汪洋。洪灾发生后,当局在济南大明湖畔设立了难民收容所。萧乾迅速写出了特写《大明湖畔啼哭声》,并发表在当年9月的《大公报》上。文章中,他采用反衬和对比的手法,在开头写道:“济南城里到处淙淙地流着小溪,也流着成群低声叹息的难民。大明湖又荡起秀逸的秋色了,风吹得尖长的蒲叶摇摇动撼。青簇簇的千佛山依然迎面耸矗着,湖畔可失却了它往日的宁静。张公祠、铁公祠、汇泉寺,一切为文人雅士吟诗赏景的名胜,都密密匝匝地挤满了人。这样狼狈褴褛的人当然不是游客。他们不稀罕可餐的湖色和远山的倩影。他们直瞪着饥饿的双眼,张着乞援的胳膊,争吞着才领到的黑馍馍,嚷着要御寒的衣裳。”

萧乾忠实地记录了当时收容所里的惨状:深秋正用彻骨的冰冷提醒着人们隆冬之将至,收容所门前挤满了才逃上来的难民。他们几乎抖成一团,胸上写着号码的白布条迎风飘动着,也随着那些瘦弱的身躯颤抖。孩子们无力地跺着小脚丫,“冷呀,冷呀”地号啕着,那声音是有传染性的,一个孩子可以哭醒许多缩在避风角落的孩子们。哭,发泄了他们内在的要求,却更增加了冷意。一个中年妇人手拉着个赤裸的幼孩,走在人丛的前列,向我大声絮絮叨叨地数落着:“先生,你给俺们想个办法吧。水是半夜来的,俺孩儿光身逃出。俺想秋后水必然退了,可是已经九月了,家还泡在水里……她抱起孩子挡着我的去路:“俺就这么一个了!他爹前年给土匪杀了……”

如今80年过去,萧乾笔下那大明湖畔的啼哭声,依然能够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那些哭泣的声音,母亲的眼神,孩子的天真,还是那样的震撼人心。我最崇拜萧乾的,就是他通讯报道中无处不在的真诚、善良和悲天悯人。萧乾的通讯报道,不仅带有很强的新闻性,还有很高的文学性。

晚年的萧乾曾经说过,他最爱听人们叫他记者。如果有下辈子并可以再次选择职业的话,他仍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还做记者。我觉得,无论萧乾先生创作的是新闻报道,还是散文小说,其核心价值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身为一名记者,就应当像萧乾一样,时刻把“道义”二字放在心中,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不求名利,只为良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