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12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百家
2016年12月02日

浅谈谥号及排序

本文字数:1307

□李 全

明史记载,兴化籍明朝相国高穀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正月卒,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朝廷“谥文义”。在不久前我市召开的纪念高穀学术座谈会上,有与会者发言认为,按照谥号的排序,为文正、文义、 文定,文义排在文定前面。笔者知道此说有误,可苦于手里缺少资料,当时要辩驳也只有一句话:这种排序不对。但这样做既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而且事后如果大家不翻阅资料的话,极有可能造成罗生门事件。

谥号是指古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为死者加谥的做法始于西周, 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帝王的谥号一般由下一个朝廷选定;臣下的谥号由当朝或之后的朝廷赐予。这两类人的谥号都称为官谥。而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 ,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

各个朝代谥号的名称不尽相同。谥号字数不定,少则一两字,长的达20余字,而且每个字或词都有相应的说法,其含义或解释有时甚至一大长串,多达上百字。在官谥中命谥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就大臣的谥号而言,据《明会典》记载,大致分为三类:文官谥号以“文”字为第一字,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唐只有“贞”无“正”,宋为避仁宗赵祯圣讳,始改为 “正”字。元以后又恢复“贞”字,次第仅次于“正”),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 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 、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武官谥号以“武”字为第一字,第二字次序为宁、毅、敏、惠、 襄、顺、肃、靖、信、康、壮、恒、愍、烈、勇、僖。文武大臣通用的曰通谥,以忠字开头,第二字次序为 文、武、定、烈、简、肃、毅、敬、宪、节、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壮、宣、裕、果 、勇、愍、刚、惠、悫、怀、清。

历史上很多朝代重文抑武,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140多人,为“武”者仅20人。

古代士大夫极重名节一事,因此谥号之好坏于士大夫看来不啻是天大的事情。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范文正(范仲淹)等。宋代以后,文 官梦寐以求想得到的一个谥号就是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以及后来文人敬仰的对象。司马光、范仲淹做过宋朝的什么官,在 后来的读书人当中谁能清楚地记得?可只要一提他谥号“文正”,凡是真正的读书人没有不肃然起敬的。

在与兴化有关的古代高官中,范仲淹(曾在兴化任县令,后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谥号就是文正。此外,兴化籍次辅(相当于副宰相)高穀谥号为文义,兴化籍首辅(相当于宰相)李春芳谥号为文定(李春芳十六世祖、南宋开国宰相李纲谥号为忠定),而被称为末世相国的兴化籍次辅吴甡上任后不久即遇到朝代更迭,之后隐居邑中,二十六年后去世,所以相关历史资料上没有谥号的记载。

回到开头,从文官谥号的排序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文定排在文义前面。附带说一下,在有些为数不多的史书上称高穀的谥号为文毅或文懿,即便如此,也是文定在前。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