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12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百家
2016年12月09日

老兴化城的坊里、市河与桥

本文字数:1292

□杨应槐

兴化春秋时属吴越,战国时属楚,为楚国令尹昭阳的食邑。昭阳名云,字阳,谥号“山子”,祀庙“山子庙”。死后葬于城西阳山,故兴化古称昭阳。因兴化古代属楚,四围皆水,又称楚水。兴化建县前本为海陵县的一部分,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年)自海陵县划出为招远场,同年改为兴化县,有“昌兴教化”和“兴盛教化”之意。

兴化城垣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知县陈垓构筑土城,周长约6.5里。明洪武三年(1372年),兴化守御在宋城基础上以砖更建,城高1丈8尺。其城非圆非方,凹凸不一,颇具畸形。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知县胡顺华为抵抗倭寇加土修城。城周长6里,厚4丈,墙高2丈8尺,加上雉堞(俗称城墙垛子)高达三丈有余。城墙厚实坚固,雄伟高大。四城门上都建有歇山飞角、造型古朴的高大城楼:东为启元门、观海楼,南为文明门、迎薰楼,西为威武门、见山楼,北为肇魁门、仰宸楼。民国时开辟小东门名朝阳门,小南门名中正门。

四水关与城墙连成一体,有闸门关启,有内水关桥连接城内两岸。城内东南北三个水关桥都紧贴水关,只有西水关桥远离水关。西水关旧址在楚水园小区南大门向南的建设路西侧,兴化农商行附近。南北两关建有外水关桥,东西两关没有。西水关城外是荒野之地,无需建桥。东水关之水出城后沿城墙折南而行,在竹巷南端西侧过古板桥,向南汇合南来之水向东流入米市河。古板桥等同于外水关桥,旧时乃东门与南门的唯一通道。

解放前的兴化城,东西最宽处2公里,南北长约3.2公里,1.66平方公里,有26个里铺(1929年改为保甲),人口3至4万,居住密集,商贸繁荣,人文荟萃。城区有大小街巷近200条,河道上建有桥梁70多座,大多为砖桥或砖木结构的桥,少数为石桥或木板桥。

老兴化城湖泊河荡环绕周围,形似漂浮水面上的荷叶,所以人称“荷叶城”。 四水关乃城内市河的入水之源和排污泄洪通道。城外河水自西、南两关进城,从东、北两关出城。城内有一纵两横三条市河:南市河(今牌楼路)横贯东西,东市河(今长安路)纵贯南北,北市河(今海池河)斜穿西南、东北。明初,西城内张老娘巷向南向北处为莫家河,后来逐渐填塞形成民居。张老娘巷中原来住着一位终生未嫁的张姓老姑娘,是张居正后裔。人们先称此巷为“张家老姑娘巷”,后讹变为“张老娘巷”,并非巷中有什么给人接生的张老娘。张老娘巷北端的马桥原是莫家河上的一座桥。马桥是单孔砖桥,旧址在马桥路与张老娘巷(美食街)交界处。上世纪80年代,还隐约可见马桥及其向北一段旧市河痕迹。

大溪河与横泾河的水由西水关入城叫北市河,河水东流约80米后经南北向的西水关桥(木板桥)再东行一段分成两支:主流向北经东西向的糖坊桥(因靠近糖坊得名)向北再向东流入海池奔玉带河,经北小街玉带桥(华神庙桥)、北大街富安桥,出北水关至上官河。

北市河南边的分支是一条夹沟,先东行再折北后东行,经矮桥后再折南后东行,经英武桥和梅家桥(在实小西南)至蛤桥(旱桥,实小东南)西端折北,经通昭阳学堂的四曲桥和北公园桥重新入海池。1899年,蛤桥西北的放生庵与荒垛划归昭阳书院;1903年改办昭阳学堂,将南侧夹沟填平,后来西侧夹沟也被填平。英武桥向北对海池南岸的小观音阁。小观音阁东侧有遇仙桥通方壶岛陆仙祠(陆西星祠庙),西侧是纪念明代陆中的陆公祠。

(一)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