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蚯蚓处理畜禽粪便,蚓粪生产有机肥,蚯蚓提取医药原料——
从蚯蚓养殖中掘出大产业
□本报记者 顾日升
蚯蚓处理畜禽粪,蚓粪生产有机肥,蚯蚓提取医药原料……通过6年多的探索,泰州市春光生态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李春光,从小蚯蚓养殖中,开掘出一条循环产业之路。南京农业大学在该公司设立了畜禽粪便及生活污泥生物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心;扬州大学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养殖废弃物安全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运用,将其列为蚯蚓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示范工程。
2012年2月,李春光从网上看到一条资讯,在美国,利用5亿条蚯蚓每天可处理200吨工业废物。他随即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了解到蚯蚓体内能分泌一种酶,可以把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分解掉。因此,蚯蚓吃掉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排出的蚯蚓粪就是有机肥。他当即决定创办公司养殖蚯蚓。他在家乡周庄镇西坂伦村租地120亩,兴办了蚯蚓处理有机废弃物的项目。
4月7日,记者来到春光生态农业发展公司蚯蚓养殖场,只见裸地蚓床上黑色微孔管正喷着水雾。“这是在为蚯蚓生长营造适宜的湿度。蚯蚓生长适宜湿度为70%左右,为较好地掌控湿度,公司还在蚓床内安装了滴灌设施。”李春光说。
除了保湿,还要保温,只有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环境下,蚯蚓才能正常工作。为攻克大地养殖模式冬天保温难题,李春光探索出利用粪料发酵的热能、地面较深厚的地温和太阳能的方法使蚓床温度升高。冬眠状态的改变,提高了蚯蚓的繁殖量、畜禽粪便处理量和产肥量。
蚯蚓最怕受涝受淹。为解决这个问题,李春光采取“中间脊、两边低”的方法,设计制作蚯蚓床,同时,在床子四周开挖深沟深渠,设置排水泵,确保下雨时快速排除积水。李春光还历经3年探索出裸地养殖新模式。目前,设施养殖面积1.1万平方米、裸地面积6万平方米,去年产销蚯蚓90吨。
“这些成功都是从一次次失败中获得的。”李春光说,养殖6年多,不停地投入,不停地探索,逐渐摸清养殖技术要领和深加工技术。直到去年,公司才有收益。
“16万亩香葱土壤改造要16万吨,北京、河北、辽宁等地客户签下的单子要3万吨,而养殖场全年产能也仅3万吨。”面对供不应求的蚯蚓排泄物生物肥,李春光喜忧参半。今年,根据现有产能,春光公司的蚯蚓肥料销售额将突破4000万元。
李春光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发生产蚯蚓排泄物生物肥、有机肥、化肥增效剂等肥料,申请了2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
为满足春光公司蚯蚓排泄物肥料生产,周庄镇已决定提供300亩用地。“只要用地一到手,即开工建设,今年销售有望突破亿元大关。”李春光说。
李春光说,蚯蚓体内有100多到数百个不等的腔体结构,而每一节腔肠都相当于一个独立的消化工厂,每个体节会分泌不同的蚯蚓消化酶,牛粪经过上百次甚至几百次的消化,最后排出的蚯蚓粪是无害、无味的有机肥料。此外,化肥增效剂也是蚯蚓排泄物加工而成。施用该肥可减少化肥施用量55%至80%,市场目前还是空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蚯蚓本身也有很多作用,既可用来作商品钓饵,也可加工做药材,又可以碾成粉末添加到动物饲料中。目前,李春光已与药企合作成功提取蚯蚓筋、蚓激酶、蚯蚓脂肪,以及开发生产“地龙酒”。眼下,由于基地规模尚小,每天产蚓量约500公斤,生产的蚯蚓大多作商品钓饵,每公斤20元左右,而目前每天的需求量是5000公斤。
春光公司蚯蚓养殖场航拍图。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