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谁更幸运
□钱如俊
这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一对育有双胞胎儿子的年轻夫妇闹离婚,法院判决各领养一个,大双给父亲,小双给母亲。父亲家境贫寒,但家人深爱孩子;母亲家境富裕,但时常动手家暴。兄弟俩甚是难舍难分,无奈法槌落下,不得不分道扬镳。
法槌击中了人心的最柔软处,引发人们对两个不同人生的猜测,和对家庭教育诸多因素的思考。
或为双胞胎中的大双感到惋惜,苍天让他做了穷父亲的孩子。我却不以为然,大双少的只是金钱,得到的却是良好的成长环境。钱如流水可以再挣,成长环境却用钱买不到。穷人家长大的孩子有三好:早当家、懂幸福、知感恩。父亲家境贫寒,大双没有了“拿来”的条件,从小知道了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一切,于是,他不再等靠要,生活逼着他自立自强。
父亲家境贫寒,大双从小就懂得并有机会去为父亲分忧,参与到家庭经济建设中,学会用较少的钱做较多的事,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赚钱:做家务、拣矿泉水瓶、一支铅笔当两支用、争取拿奖学金等等。大双喝一杯牛奶,知道杯中浸润着父亲和自己的劳动,会感到特别甜特别香,从小懂得了幸福的滋味。看着父亲日夜操劳,朱自清《背影》和龙应台《目送》所传达的那份感恩情愫,会在大双身上复活,大双会暗下决心,等自己长大后不再让父亲过苦涩的生活。
当然,我不是说小双到了富妈妈家里就一定不好。可是,如今“富二代”的成长确实令人担忧,不劳而获带来的优越感,成为任性妄为、玩世不恭、意志薄弱、极度依赖的温床。难怪,英国的伊顿公学,一所全球闻名的中学,纯粹的富家子弟学校,强力推行的却是贫民式教育。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物质的满足只是浅层的,情感的满足才是深层的、根本的。孩子最需要来自父母的爱,只有这种爱才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成为可能。这种安全感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它来自父母子女之间的相依相惜、知寒知暖、成功时的彼此相拥、失败时的彼此不弃……
可以想见,今后的生活中,小双吃穿行会很好,可是担忧与恐惧会如影随形,担心哪件事逆了母亲,就会挨巴掌、关禁闭。新家中,小双感受的家庭温度是冰冷的。孩子缺少了安全感,心理会处于封闭状态,久而久之会畸形发展,成年人的一些心理疾病就是在这个时候播下的。
父母离异,伤及的远不止对方,还有自己的孩子。父母分了,兄弟分了,家庭的变故,一对双胞胎失去的不仅是亲生父(母),还有情同手足的哥哥(弟弟)。不公平的是,父母分了各自可以再选择,再组成一个新家,甚至还可以再有孩子;可孩子没法选择,对孩子来说父母永远是唯一。
离异的父母不能泯灭做人的良知,在共同的孩子面前,即使是装也要显得绅士大度些,不要显得不共戴天。孩子的成长需要你们俩,需要哪一方时,哪一方都应当捐弃前嫌,责无旁贷地站在孩子身边,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精神家园。
十几年前,美国有部电影叫《天生一对》,说的是一对出生不久就分开的双胞胎姐妹安妮和荷莉,11岁时在一个夏令营活动中相遇,决定不惜一切要帮助她们的父母破镜重圆,结果如愿以偿。
兄弟俩的遭遇和姐妹俩的遭遇何等相似,结果却不相同。我当然希望双胞胎兄弟看一看《天生一对》,然后学习电影中的姐妹俩去行动。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