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说兴化年俗
□陈 斌
兴化的年从腊八节开始进入前奏。“腊八”即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献糜的故事,以八种以上食材制作“腊八粥”施舍大众,兴化城的大寺如宝严、上方皆然。
进入腊月起,民间有“腊月黄天”的说法,即人在腊月里要格外谨言慎行、趋吉避“凶”,冒犯神灵或语涉不吉的孩童在此期间常常被长辈训斥,要受到严厉的批评教训。关于“腊月黄天”的由来,事实上有这样一个传说可证:相传从前到了年关岁尾,人间不敬事天神、语多不恭,玉帝勃然大怒,下旨要火烧下界百万人家;司理厨爨烟火的灶君菩萨心生悯恤,巧为拯救,只给柏、万两姓以回禄之惩。认识到错误的众生心怀忌怕,从此到了年尾腊月,想起当初遮天蔽地而来的降罪圣旨,不免凡事收敛起来,再不敢胡言乱行。因为那道玉帝的圣旨是黄色的,故就有了“腊月黄天”的说法。
在兴化,还流传着“一腊八,还自可;二腊八,急如火;三腊八,没处躲”的俗谚,腊月里一共有三个逢“八”的日子,而腊月讨还欠债也是旧时度过艰难年关的特殊习俗之一。
到了腊月的中下旬,便进入到年货的采购期。现今的兴化人过年必须准备丰富的年货,在地域特色方面,兴化人有过年买“团”的传统,象征着“团团圆圆”之意。“团”以优质的糯米制作而成,有芝麻、红豆等馅料种类,可单吃或与粥同煮;在一定程度上,兴化人对糯米制品或甜食有着异乎周边地区的爱好,验证了如今生活在兴化的大部分人群,多数是明初从苏南“赶散”而来的移民后裔。
除了“团”,兴化人过年少不了从茶馆买回各色各样的包子、烧卖、蜂糖糕;各种炒货、茶食、糕点及备以初一喝早茶用的百叶、红枣等物。喝早茶是兴化人经年不变的老传统了,在春节茶馆不开张的日子,热爱早茶的兴化人便自家在家中烫干丝、煮干丝,准备各种甜品和点心。
全国大部分地区须买春联、香烛鞭炮等民俗物品,讲究的兴化人家会请人扎制三座十三层高的塔状斗香,分别于除夕、春节和年初五点烧。
腊月二十三、四为“送灶”的日子,按“军三民四”的旧说于日期稍有所异,兴化普遍以“二十四”为“送灶”的正日,也有于“二十三”者如北门外的黄姓。“送灶”的习俗全国大同小异,兴化的灶君菩萨为唐代名相张九龄。“送灶”日前后可择日“掸尘”,即打扫屋舍。在除夕前某日还有一次“辞年”的活动,须焚烧纸钱祭祀先祖,以祈求祖先在新的一年对儿孙的福佑。
除夕是最为忙活的一天,兴化人称作“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七手八脚地贴春联、做美食,准备阖家团圆的“年夜饭”。到了晚上,流传有小孩“爬门”的习俗,取“快快成长、步步高升”之意。
初一即春节当天倒无甚趣味可言,无非是拜年、收发压岁钱而已。这天行事也有一些须要忌讳的地方,如早上不可说“起”、洗漱前要以云片糕或蜜橘入口,说吉祥话。初一到初五为亲朋互请宴席的日子,叫作“五天年”,“初五”作为“财神日子”对普通民众尤为重视,半夜就起来焚香鸣炮迎接财神爷的到来。对一些固守传统的老人来说,新春要封井、不动刀剪,所以食物要预先切好放置。
在村村镇镇的舞龙过后,年的余味便要在“正月十五”销尽了,但兴化人有过“十六夜”的奇特风俗,“正月十六”才是兴化人认识上的元宵佳节。到了“十六夜”,有玩花灯、请灰堆姑娘的老风俗,这里要说一件尤为有仪式感趣味的事情(民国县志记载):在过去,每逢“十六夜”,兴化城隍庙要举行“送灯”的仪式。当晚,由一人举着火把作为前导,由乐队伴行快速奔向城中市河上的八字桥,并以火把第一时间照见桥石的阶数按一定成规预卜一年农业的丰歉。
讲到灯,在兴化旧俗中,有“十三上灯、十六落灯”的说法,张灯结彩的多属庙宇,而以城东东岳庙为最盛。同样出于史料记载,兴化东岳庙在“上灯”期间会陈列描绘小说故事的屏风供人游赏,这未尝不是一件赏心乐事。
过完“十六夜”,年便真的过完了。对于小孩来说,过年自然是快乐不过的事情,所以兴化的老童谣这样说:“今朝巴,明朝巴,一巴巴到个年脚下;梳红头,戴红花,圆子一吃糖直洒。”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