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4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楚水周刊
2018年04月27日

兴化“庙会民俗”与“戏剧文化”

   本文字数:3476

□孙 荣 庆

江苏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兴化,有着500多年的历史,其灿烂辉煌的文化积淀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其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间庙会和戏剧文化,自古至今一直在百里水乡兴化广为流传,从而成为当地民俗和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庙会民俗与地方戏曲

兴化庙会民俗与戏剧文化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35个乡镇614个行政村、2400多个自然村庄中,有各种形式内容不同、规模大小不一的传统庙会组织200多家,且庙会一旦举办都要邀请苏北各地的专业淮剧表演艺术团体或“草台班子”进行演出。这种庙会民俗与戏剧文化联袂现象居苏中、苏北及里下河地区之首。兴化举行庙会和戏剧演出时,参与和观摩人数之多以及两者的形式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令人叹为观止。如此独特的“庙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文化和群众文体娱乐活动的开展。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颇值得民俗学家及庙会文化、戏剧文学研究者进一步探讨研究。

庙会民俗与戏剧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庙会民俗是以寺庙为依托,以信仰活动为动因,融艺术、游乐、经贸活动为一体的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民俗价值、娱乐价值、经济价值。而戏剧文化则以庙会为载体、以信教群众平民百姓为平台、以酷爱人群为动因,融文学、艺术、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文学价值、观赏价值、经济价值。

庙会民俗与戏曲文化两者融合、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它依赖于社会文化生活的普遍规律,为城乡百姓所喜闻乐见。据有关史料记载:自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起,兴化官府为顺应民间对水文化和古代英雄人物的信仰,规定每年一度由同业公所为主体,牵头组织三班民间庙会即农历五月十二日的“城隍会”、五月十六日的“都天会”、五月二十日的“龙王会”。当时这三班庙会都有戏班唱戏。

旧时,兴化演出戏剧没有专门的剧场,家班演出多在府宅戏楼、厅堂,庙宇戏台,民间班社演出多借广场临时搭草台。地方戏淮剧就属第三类演出。临时搭台、随搭随拆。可以想见当年的地方戏淮剧班社在百里水乡搭台演出之盛况。

香火戏与传统庙会

活跃在百里水乡的淮剧,古称“香火戏”,属“傩”的一支,“傩”本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起源甚早,和巫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兴化地处江淮之间,古代巫风盛行,本是民间的歌舞活动和传统习俗。做“香火会”内坛以唱神书为主,外坛以表演武技为主,念唱中并以锣鼓来渲染气氛。通过“香火会”这种形式达到逐疫、驱邪、禳灾、祈年、纳吉、降福等目的。在充满神秘色彩的法事活动中,由做会的僮子唱忏礼拜,击鼓起舞等表演,由此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戏曲形式的文化形态,被称之为“香火戏”(淮剧)。因民间把做“香火会”的艺人称之为“僮子”,故“香火戏”又被称之为“僮子戏”。

晚清至民国初年,百里水乡农村的“神戏”特别盛行,求雨、治蝗唱求神戏,庄稼生长唱青苗戏,丰收后唱酬神戏,逢香会唱会戏,牛市、船市唱行会戏,富户有喜庆事唱庆贺堂戏等。当时,仅兴化城乡就有30个徽京戏班和经过演变的里下河九大淮、京班底的五个民间班底在水乡演出,这些班底多数演出寺庙门前的戏台,也有少数班底在村庄广场搭墩子、打围子为农民兄弟演出。直至上世纪50年代,兴化淮、京班底转变成为兴化县淮剧团之后,演职人员中还有人会唱徽调。在百里水乡的大地上,如今的“都天会”“三官会”“太平会”“龙王会”“签司会”“三元会”等大、小庙会举办时,都曾有来自两淮、盐阜以及里下河和本地的专业、业余淮剧团前来搭台为广大农民百姓奉献出一道道精美的淮剧大餐,让农民百姓一饱眼福、耳福。

传统庙会与地方戏剧

“金沙沟、银时堡、中堡庄的银子动担挑。”这句流传在兴化西北部地区几百年的民间俗语,同时也充分证明上述三个鱼米之乡的三个文明程度,时堡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该村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六的“都天庙会”都是传承的兴化城的“都天会”的形式,其庙会期间的民俗表演栩栩如生、热闹非常,如表演队伍里的踩高跷,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唐僧、妖精等游走在大街小巷的人物和仪仗、鼓乐、花担、花船、莲湘、腰鼓、舞龙、舞狮、济公、蚌精、马头舞等舞姿迷人活泼,几十个民俗节目既独立成章又和谐统一,广大村民沉静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尽情地享受着新时期给他们带来的“中国梦”。

1997年2月19日,兴化市刘陆乡三赵村村民纷纷来到村头焚香祈祷:“老天保佑陈团长手术顺利!”“保佑陈团长治好病早点儿回来,给我们演戏!”这是陈德林夫妇永生难忘的一幕。

陈德林是什么人?在村民的心中他为何受到如此的尊重?位于兴化临城镇刘陆区的土地会,每年在正月初八举办时,村中搭建的戏台都先后有泰州淮剧团或兴化淮剧团、淮安淮剧团来此庙会为村民们演出。三赵村村民与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黄素萍夫妇以及女儿陈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97年,陈德林率团再次来到三赵村演出《莲花庵》《赵五娘》《卖油郎与花魁女》等经典淮剧,上海东方卫视还专程为陈德林来该村演出拍摄了时长17分钟的新闻纪录片。三赵村的农民朋友为什么对陈氏家庭如此青睐,陈德林、黄素萍作为淮剧表演艺术家,女儿陈澄又是国家一级演员,他(她)们一是唱得好,二是演得好。一家人不光是嗓子好、唱腔婉转、表现细腻、圆润,更重要的是从唱词思想精神内涵出发,把每段唱词所要表达的内涵全面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传达到广大观众心中。陈德林的唱功可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似在不经意之间完成了唱词内涵及意境的准确把握和表达,从而有利于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戏剧的情境。再拿女儿陈澄来说,近年来她唱的《祥林嫂》“天问”一段,登台演唱已无数次,每次都能深深地打动每一位观众。她的演唱是全身心地投入了角色塑造之中,原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刘俊鸿认为:如今的陈氏家族女承父业,从“陈腔”到“澄腔”,标示着“陈派”的淮剧艺术在不断地发展更新。陈氏家族在兴化三赵的精彩演唱,使这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的苏中小村声名远播。

中堡镇的古村东皋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每年一次的签司庙会举办前都会邀请兴化市淮剧团或泰州市淮剧团、建湖县淮剧团抑或“草台班子”等多家淮剧表演艺术团体的一家来庙会演出,其演出的剧目多数仍然是“陈派”的经典剧目《王瞎子算命》《板桥应试》《天要下雨娘要嫁》《团圆之后》等。由于“陈派”唱腔作为淮剧小生唱法,又转过来使淮剧旦角唱法也随之改变。如今淮剧界确实出现“十生九陈”的现象,使广大观众听起来新淮剧与过去的老淮调有着质的变化,但最终一点儿也没有离开传统的淮剧。陈德林、黄素萍被称为平民“表演艺术家”的确当之无愧。

游走灯会与传统戏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沟一年一度的彩妆游走灯会,就是“灯上有戏、戏内有灯”,该灯会将传统戏曲和古老的彩灯有机、巧妙地融为一体,栩栩如生地游走在古镇的大街小巷,边走边唱、灯在人中动、人在灯中行,让沿街百姓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广大老百姓连续称赞灯会既弘扬了民俗艺术,又传承了古镇的历史文化。该游走灯会在我国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灯会中形式独特,堪称“华夏一绝”。 例如虹桥三仙灯:虹桥约建于元末明初,石桥下是东西向的一条小溪,东接下官河、西连古西塘河,终日流水潺潺,碧波荡漾。桥南紧连镇区,桥北则是里下河诸乡镇中最具规模的佛教场所——“大士禅林”。

从桥上经过,眺望远处,菜花垛黄、芦苇青青,再看近处,小河里渔家撒网,鹅鸭成趟,水乡美景胜似天境,她们流连其间……

纵观游走灯会,它是传统的庙会民俗与戏剧文化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既是江苏里下河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也是古镇沙沟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充分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古镇沙沟有个大兴村,是兴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这里每年举办“三元圣会”就会邀请兴化市淮剧团、泰州市淮剧团、建湖县淮剧团、宝应县淮剧团、盐城市淮剧团中的其中一家参与庙会的演出,那庙宇门前砖木结构、混凝土屋顶的戏剧大舞台给剧团演出提供了便利。在“陈派”经典淮剧《郑板桥系列淮剧》《天要下雨娘要嫁》《马前泼水》《牙痕记》《庵堂认母》《珍珠塔》《太阳花》《唢呐声声》等传统或现代淮剧演出中,全体演职人员认真投入,其精湛的演技、圆润的唱腔,博得全场掌声,广大农民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如痴如醉。

综观百里水乡兴化所有的庙会民俗与戏剧文化,它们都是从江苏的民间小调开始,经过著名词作家、作曲家和民间艺人的整理编撰和创作成的曲谱体系,与文学剧本有机结合后,登上了艺术的殿堂。庙会民俗与戏剧文化长期深深植根于民间,在水乡兴化具有广泛而浓厚的群众基础,其影响力历久不衰。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