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7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楚水周刊
2018年07月13日

南荡:史前文明迁徙路上的“驿站”

本文字数:3835

□张唐林 黄书胜

在影山头先民离开兴化林湖的1000多年后,距今4000多年前,在林湖境内一片地势低洼的芦苇滩上,曾经又聚居着一群先民,他们在此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然而,距今4000年前后的一次大海浸,让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迁徙,甚至消亡。

那次巨大的灾难,最终将这片芦苇滩上的部落遗址,连同一个巨大的秘密推入了历史的迷雾之中。

通过对遗存的研究发现,南荡文化没有本土渊源,无论是器物的材质、纹饰,还是造型,均与河南王油坊类型的龙山文化十分接近,这表明他们是一群来自北方的移民。

南荡遗址位于兴化市林湖乡戴家舍村南约2.5公里,西北距兴化城约10公里,其东临渭水河,北有梓辛河,西北望得胜湖,南有小横子、大横子、九里港等岔河,海拔高度0.4—0.6米。

该遗址冬春季露出水面,夏秋季没于水下,为终年生长芦苇的湖荡沼泽。这一带属里下河平原中部,平均海拔1米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该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没有文化层;有的地方文化层很薄,仅5厘米至10厘米;有的地方稍厚,且有文化遗迹。

芦苇荡中发现了古遗址?

四千年前这里确有人住过

这里的水清而纯,清晰可见鱼虾浮游;苇深似海,可闻芦花阵阵飘香。这里就是林湖乡戴家舍村南的一片原生态芦苇滩。

站在高处俯瞰整个南荡,烟波浩淼,蒹葭苍苍,水面上不时可见船家荡一叶扁舟,远处农家袅袅升起的炊烟,让人感觉仿佛这里四千年来从未改变过。

然而,1989年的一天,这里沉寂了数千年的宁静无意中被打破了。

那一年,戴家舍村为了改湖荡为农田,决定在南荡中部开一条河道。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村民的铁锹、锄头下不时地挖到许多鹿角、动物骨骼和陶片。随着发掘的深入,村民挖出的“宝贝”越来越多。

1991年,时任乡通讯员的吴斌在《文汇报》上发表的一篇报道,引起了考古专家的关注。

此后,兴化市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扬州市博物馆先后在南荡做过多次调查,并于1992年10月至12月在南荡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由于当年南荡遗址在发掘时仍淹没在水下,考古专家们将发掘区选择在了生产河的河堤上,共计开挖探方8个。后来,等到水稍微退去后,又在芦荡中间进行了钻探,发现了1条灰坑,于是又开挖了1个探方。9个探方共计面积为175平方米。

令考古专家不解的是,南荡遗址的文化堆积十分特殊,有的地方表土层下有文化层,有的地方表土层下,却是从未有人类扰乱过的原生土壤——“生土”。

经过探测,考古专家发现,在该生产河以西呈小片状文化层的分布范围达2万多平方米。生产河以东以北原先与河西连成一片,也应有文化层分布。但因当时放养珍珠蚌,积水达1米。所以专家没有对该区域进一步探测。据专家推测,遗址整个面积可达10万平方米左右。

这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在地处海湾边的南荡中从事生产劳动、繁衍生息了。

作为兴化境内首次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南荡遗址的出现把兴化人文溯源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1992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将南荡确定为“南荡古文化遗址”。

2002年,南荡古文化遗址被列为“江苏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南荡先民是从哪里来的?

并非里下河地区土生土长

今天,当人们站在南荡遗址前悠然怀古的时候,不由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批南荡先民,客从何来,又去向哪里了呢?

据“碳-14”测定,南荡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2000年的龙山时代末至夏初的新石器文化晚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史传说的华夏文明曙光升起的英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化、大改组和大动荡的时期。

南荡遗址正是这个时期距离海岸线不远处的湖荡沼泽遗址。

考古专家认为,里下河平原东临黄海,最初为海湾,由于淮河与长江冲击而成的三角洲逐渐扩大,最终相连形成了滨海平原。这一地区地势低洼,对海面变化十分敏感。受多次海水入侵的影响,其环境逐渐由海湾、滨海沼泽环境,到5300~4000年前形成泻湖沼泽环境。

通过对孢粉、动植物遗存的分析,这一时期里下河地区为气候温暖、水网密布的亚热带环境,也只有这个时间人们才可能在这里生息繁衍。

但里下河地区的低洼潮湿的环境受水面变化影响较大,不宜于人们长久居住。同时由于河网水荡密布和沼泽地中难于行走,也不利于交通和生产。

张敏是牵头参与挖掘的南京博物院著名考古专家之一,他在考古报告中这样写道:在南荡2万多平方米的范围之内,浅薄的文化层呈小片零星分布,说明了南荡文化遗存在形成中不断挪移。最终由于环境的原因,尤其是距今4000年前后的那次大海侵,导致了其迁徙或者消亡。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南荡文化遗存不是在里下河地区土生土长的,而是一种文化迁徙。同时,种种迹象也表明,南荡文化遗存形成的时间不长,应为临时性遗址。”

他认为,考虑到南荡遗址出土的木头标本在采集前曾受到芦根等植物的污染,以及年代测定的误差;同时考虑龙山时代末期即距今4000年前后的那次大海侵,里下河地区应首当其冲。因而南荡文化遗存的年代,其上限不会超过公元前2200年,下限也不会晚于公元前2000年,对其年代应定为公元前2000年前后为宜。

与龙山文化有密切关系?

是诸多古遗址的一个特例

专家认为,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平原的南荡遗址,是诸多古文化遗址中的一个特例。

但和其他遗址一样,当初的南荡芦苇滩上,港汊纵横,水草茂密,非常利于捕捞、采集、狩猎、家畜饲养和“作耕而陶”。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条件孕育了南荡地区的古文化。

考古专家们从南荡遗址中发掘到的文化遗存主要有:榫卯结构半地穴干栏式房屋遗址和室内铺设的数层芦席,陶器及石器。陶器主要有鼎、壶、罐、瓮、豆、盆、钵、碗、杯等;石器有刀、锛、镞、凿等生产工具,皆为磨制;骨器有管、笄,磨制精细。另外还发现了麋鹿、牛、猪等陆生动物骨骼及鳖、鲨、鱼等水生动物及飞禽的骨骼。

由于南荡文化遗存在里下河地区无源可循,考古专家们只得将其与邻近地区的龙山时期乃至夏时期的诸多考古学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经反复对比之后,发现其与河南王油坊类型的龙山文化和江南点将台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是河南龙山文化中的一支,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王油坊类型的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的颍水、西淝水、涡水流域。与南荡文化遗存相比较,其陶器的陶系和纹饰基本相同,器类也基本一致,同样缺少陶鬲一类的陶器。常见的陶器如罐形鼎、直腹或弧腹盆、高领的瓮和罐、高领壶,石器中的刀、镞等。其造型风格也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

但南荡文化遗存与王油坊类型文化遗存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主要表现为:南荡文化遗存中,陶器纹饰以绳纹为主,而后者以方格纹为主。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中常见的大口深腹罐,南荡文化遗存中基本不见。此外,南荡文化遗存中基本不见蚌器和角器。

值得一提的是,南荡遗址中还发现了榫卯结构的半地穴干栏式房屋及室内铺设的芦席,且芦席的编织与现代芦席无异。该建筑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而王油坊类型的龙山文化的居住遗迹则为方形或圆形,且多为地面建筑。两者差异较大。

“究其差异的原因,既有南荡发掘面积小、出土文化遗物少,亦有因地理环境或者年代上的差异所致。尽管如此,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秉承关系还是显而易见的。”张敏说。

他们最终去了哪里?

迁向江南的宁镇丘陵地区

点将台文化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宁镇丘陵地区,与南荡文化遗存相比较,期间也有很多共性。

例如:陶器纹饰上两者都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和梯格纹,而梯格纹在点将台文化发展到早期湖熟文化时,则成为宁镇地区最具特色的一种陶器纹饰。

点将台文化的陶器可分为三组。甲组陶器来源于宁镇地区晚期新石器时代文化;丙组陶器含岳石文化因素;而乙组陶器的来源显然是南荡文化遗存,其陶鼎、高领瓮、高领罐、高柄豆以及石凿、镞等,与南荡文化遗存中的同类器物极其相似,两者之间必然有一定的有机联系和承继关系。

但两者在陶系的变化上也同样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南荡文化遗存中的篮纹多作竖篮纹和斜篮纹,而点将台文化中已经变为横篮纹;另有纹饰如大穗纹等,也不见于南荡文化遗存。

专家们认为,准确地讲,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是南荡文化遗存的源,点将台文化则是南荡文化遗存的流。

点将台文化的乙组陶器来源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这早已经被认识。而江淮之间的南荡文化遗存,则可视为王油坊龙山文化从淮河以北迁徙到长江以南的“中桥”“驿站”。

若与王油坊类型的龙山文化和点将台文化比较,南荡文化遗存应晚于前者、早于后者。专家一致认为,南荡遗址来源于河南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去向是江南宁镇地区的点将台文化。

南荡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古史传说和中原部落南迁的轨迹有重要意义

这表明江淮东部从较早的时候起,就已经成为南北文化迁徙交融的交汇点。一些考古学家认为,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可能有虞氏部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进入夏代时,这一文化在豫东地区突然消失,却出现在宁镇地区。

兴化南荡古文化遗址的发现,恰巧表明了这次文化迁徒的历程和轨迹,代表了一种跨地域式文化迁徙的模式。

至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认定:南荡文化遗址是古代先民跨地域迁徙路上文化交流的要冲,更是中华远古文化融合史上的一个凝固点和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南荡遗址的发现,尤其是其文化层普遍低于现代海平面,这对研究南黄海海岸线的变迁、海平面的变化和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珍贵而翔实的资料。

不仅如此,作为一处临时性居住遗址,南荡文化遗存的特征揭示了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迁徙轨迹。

南荡文化遗存的年代大致在龙山时代末至夏初。这一时期正是建立华夏国家文明的时期。在考古学文化上动态的反映也是错综复杂的:既有文化的继承也有文化的断层;既有文化的碰撞,也有文化的迁徙。

因而,南荡文化遗存所表现出的一种跨地域式的文化迁徙,对于探讨华夏文明的起源、勾吴文化的发端,以及今兴化境内人类活动的历史有着积极的意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