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7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文 旅
2018年07月28日

兴化人文始祖昭阳大将军

本文字数:1633

□特约撰稿 朱扣勇  高 峰  梅立成  摄影 杨桂宏

兴化,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归楚,为楚令尹昭阳食邑之地,故又名为楚水、昭阳。之后,兴化人民奉昭阳为始祖,垒“昭阳墓”、建“昭阳殿”、塑“昭阳大将军雕像”。

【昭阳墓】

昭阳名云,字阳,谥号“山子”。战国时楚国令尹,楚昭王后裔。原为大司马,主管楚国军事、兼领柱国,卫戍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封上爵执珪。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阳率兵攻打越国,杀死越国国君无疆,使兴化一带并入楚国。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又率兵攻打魏国,得襄陵(今河南睢县)等八邑,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为此,楚怀王将传国之宝“和氏璧”赐给昭阳,又将“古勃海之地”(即兴化一带)封为昭阳食邑。公元前305年,65岁的昭阳在剿灭海匪战斗中身负重伤,不久殁于北山。楚怀王念其战功赫赫,下旨厚葬于阳山,加封普晋王。据史书记载,昭阳墓位于昭阳殿西北侧,墓前神道两侧排列着石人、石马、石麒麟等石像,墓门上嵌有“楚将昭阳之墓”的石碑,墓碑上镌刻着“昭阳山子府君之墓”。坟茔筑石为台,封土为墓,高三丈有余,周围二十余丈,加上筑在距地面一、二丈高的土墩上,似一座小山,故称“昭阳山”,简称“阳山”。明代著名诗人李沂在《昭阳山》诗中写道:“孤城野水带斜曛,西望高原楚将坟。”

两千多年来,昭阳墓历经了风吹雨打、数次战乱,体积、高度逐渐缩小,失去了原有的雄伟气势。1984年后,兴化市政府在原墓地基础上,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专门组织人力、物力修缮一新。现存的昭阳大将军墓东西长约8米、南北宽约7米、高约3米。墓前树立着“山子府君昭阳墓”墓碑,东侧镌刻着明朝大学士高谷和兴化诗人李沂赞美昭阳生平的诗句,1980年10月21日,被确立为兴化县文物保护单位。

【 昭阳殿 】

昭阳的有关事迹主要记载在《史记》《国语》《战国策》及地方志等史籍中。据明朝万历十九年成书的《兴化县新志》记载:“阳有惠政邑人祠而祀之。死葬于西山去城三、四里高阜隐隐隆隆今俗称山子庙者是。”“山子庙”有前后两进高大方形大门殿宇,前殿供奉着昭阳将军的部将,后殿为昭阳殿,重檐下挂着“昭阳殿”匾额,殿内供奉着身着戎装、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昭阳将军站立塑像。塑像上方屋梁上悬挂着“昭阳山子府君”横匾,两边挂着“勃海镇军压六王而霸楚,阳山食采留三户以诛秦”的抱柱盈联。大殿东西墙壁上彩绘着昭阳将军率兵攻城略地的战斗场景图画。明代诗人禹龙《山子庙》诗云:“将军遗庙貌,游子剧春情。水殿焚香入,楼船载酒行。雨晴闲社燕,花暗醉红莺。千古沧浪曲,相将此濯缨。”

抗日战争时期,99间山子庙不幸被毁。留下了大殿兽吻一具、经幢一座、雕花石柱三根、碑刻两块及“宝诰”一件等重要文物。2007年,兴化市政府重建了山子庙昭阳殿。昭阳塑像威武地站立在殿内,目视远方。塑像上方悬挂着“昭阳山子府君”横匾。大殿墙壁展板上简要记载着山子庙历史和昭阳将军故事。昭阳殿南北长约12米、东西长约15米、高约10米,四周廊角飞檐,檐角下系挂风铃。

千百年来,昭阳将军的丰功伟绩被世世代代的水乡人民传颂着,北山子村的村民更是将其与菩萨并列供奉。逢年过节时,成群结对的村民入殿内瞻仰昭阳将军遗像,并敬献供品。

【昭阳大将军雕像】

远古时代,兴化区域为一片黄海滩涂。春秋之前,基本无记载。昭阳大将军弃战齐国后不久落户兴化,带领昭、屈、景三姓的子弟在此种植水稻、捕捞鱼虾、煮盐,拉开了水乡兴化农业生产的序幕。之后,昭阳大将军的后人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使兴化这个河网纵横、湖荡密布的地带逐渐改造成“鱼米之乡”。扬州大学教授黄俶成有赞语曰:“真可谓昭阳将军画蛇不添足,黄海之滨树丰碑。”

2009年底,昭阳大将军雕像在昭阳湖公园落成。雕像由著名雕塑家、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创作。雕像为青铜铸造,总高约11米,基座高约8米,像高约3米。驾马奋蹄、持弓劲射,再现了将军生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骑射雄姿。雕像周边长着雪松,鲜花,还安装了投光灯。如今,昭阳大将军雕像成了公园的主要景观,也成了水乡兴化的标志性建筑。

昭阳大将军衣冠冢

昭阳墓志

昭阳殿


昭阳神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