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5年05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民生
2015年05月05日

一只蟹,他养出了多项“全国第一”

——记全国劳模、江苏红膏大闸蟹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同林

本文字数:1526

□特约通讯员 陆银昆 记者 李祝海

一只普通的河蟹,江苏红膏大闸蟹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同林养出了多项“全国第一”:全国唯一的“中国河蟹养殖大王”企业、第一批“当代中国渔业企业领军人物”、全国第一个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渔业企业、第一个在人民大会堂叫卖河蟹的人……他同时创办了全国唯一的中国河蟹博物馆。

4月28日,2015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朱同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表彰。

从小喜欢捕鱼摸蟹的他,“摸”出了数万亩的“蟹塘”

水乡兴化,鱼米之乡,这里盛产鱼、虾、蟹等淡水水产品。大自然的丰厚馈赠,也让朱同林成为捕鱼摸蟹的好手。

上世纪80年代,一心想致富的朱同林走上了河蟹养殖之路。1993年,朱同林自筹资金20万元,承包4000亩水面从事河蟹养殖。

1994年后朱同林实施股份合作的方式,各个塘口独立核算,按股分红。目前,红膏公司的股东已有266人,吸纳资金9805万元。

2001年,他创办了江苏红膏大闸蟹有限公司。在朱同林的引领下,我市河蟹养殖面积达80万亩,直接从事河蟹养殖的劳动力4万余人,从事大闸蟹种苗、饲料、渔药等商贸服务的劳动力1.5万余人。

名字也写不好的他,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总结出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好。”虽然做出了一番事业,朱同林却并不避讳自己是个“粗人”。然而,就是这名“粗人”,对于养蟹却有着过人的精明。

为保证产品质量,朱同林摸索出从河蟹育苗、饲养到管理、防疫的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为出口海外市场打下了基础。

为改变长期以来河蟹被经销商贴牌销售的现状,朱同林走上品牌发展之路,2001年注册了“泓膏”商标,并先后注册了“honggao.net”、“中国·红膏”、“中国·泓膏”等域名,同时加入雅虎、百度等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

学历不高的他,执掌的企业有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链接起现代渔业产业链

年近花甲的朱同林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这并没有束缚他的思想。

朱同林充分认识到:只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不断为河蟹养殖注入活力。2007年4月,在他的努力下,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在红膏公司建立河蟹研究基地,公司每年投入数百万元从事技术研究和开发。2009年12月,“泓膏”大闸蟹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示范项目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江苏省优质河蟹苗种培育场验收。2011年10月,公司成为“中国优质河蟹苗种生产基地”。2012年9月,公司的“虾、蟹高效生态混养技术”项目获“全国河蟹产业科技创新奖”。2013年10月19日,红膏公司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暨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水产养殖培训中心教学实习基地揭牌。

经过逐步发展,公司现有红膏生态园、饲料加工厂、水产品加工厂、直销店等,一个集科研、育苗、养殖、加工、销售、观光一体化的现代渔业产业链初步建成。

目前,红膏公司已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设立60多家直销点,2014年实现销售5.4亿元。

不善言谈的他用行动回报社会,先后带动大批村民致富,为家乡公益事业尽心尽力

和大多数质朴的农民一样,朱同林不善言谈,也说不出多少大道理,有时面对现场采访的摄像机镜头,还常常“晕镜”。虽然话说得不多,但他帮助他人致富、热心回报社会的事却是一桩又一桩。

永丰镇曾是泰州市贫困乡之一。2005年,朱同林在永丰镇建立养殖基地,引导村民发展高效水产养殖。目前,该镇已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10个,拥有养殖户2620户,养殖面积8万亩,成为“中国河蟹之乡”。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朱同林在安丰镇捐出第一笔善款,并号召支部党员缴纳特殊党费。该支部25%的党员收到中央组织部的特殊党费收据,75%的党员收到江苏省委组织部的特殊党费收据。

一对孤儿兄妹辍学在家。朱同林知情后,赞助他们入学就读。他还与2名小学生、2名初中生签订帮扶协议,资助他们上学。前些年,他捐资125万元,在家乡兴建大桥一座、机耕道8.5公里、电灌站两座。

捐款建设亮化工程、支持家乡修桥铺路、参与慈善事业……近年来,朱同林捐出的善款近500万元。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