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8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散文
2018年08月31日

“水中骆驼”大麻鳽

   本文字数:1399

□沈海波

每年春暖花开就会有成千上百的候鸟飞回到兴化乌巾荡风景区,它们探亲访友、谈情说爱、搭窝产蛋、繁衍孵子,简直就是一座鸟的天堂,如今这已成了兴化原生态湿地一道诱人的风景线。

而这里有一种鸟却是的的道道兴化的原“土著”居民,不论寒冷的冬季还是炎热的夏季,你总能忽隐忽现地发现它的踪影。为何用“忽隐忽现”来形容它呢?原因有二:一是这种鸟全球分布数量极少,二是这种鸟的隐身技术非常高超,普通的肉眼是不可能发现它的踪迹,除非你是“打鸟”的高手,有着一双非凡功力的眼睛。这种神秘的鸟就是———“大麻鳽”

大麻鳽的鸟名读音,在拍鸟人中,有人称此鸟大麻jian或者zhan,也有人称此鸟大麻yan。查了一下字典,鳽字的读音是jian,但从汉字演化来说,鳽字来源于“千干鸟”(三字一体,现在已经见不到此字),在康熙字典中音从研。简单地说就是鳽字在历史上曾经念yan,但现在念jian,平声。

从不靠谱的网络信息来看,大麻鳽在国内分布甚广,东北地区繁殖,长江以南过冬,不属于濒危鸟种。

360百科词条里写道:“大麻鳽的种群数量较为丰富,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在中国长白山山脚丘陵地带的河边沼泽是常见的,因为农田开发和环境破坏,在中国其他地方种群数量亦明显下降,据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有893只,1992年230只,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在整个亚洲,1990年东亚893只,东南亚14只,南亚83只,西南亚1只。总计991只;1992年西亚8只,南亚11只,东亚233只,东南亚6只,总计258只。”

以上数据的真实性和分布特征令人生疑,兴化地区属长江以北,自2016年王万才老师首次拍摄到两只大麻鳽打斗的照片来看,乌巾荡风景区生活着一定数量大麻鳽的种群,大麻鳽在此繁衍生息足以说明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

有资料显示国内有数十万观鸟拍鸟人,除了东北地区发现的大麻鳽外,在其他地方此鸟鲜有所闻。可能的原因一是数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已经濒危;二是这种鸟栖息于芦荡深处,晨昏觅食,难得一见。

素有“草原明珠”之称,“中国马都”之誉的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那里有一座非常美丽的锡林湖,人们在湖边散步,经常会听到湖里发出一种低沉幽远而奇怪的动物叫声,叫声酷似牛的声音,而且多是在太阳落山以后才能听到它的叫声。听其叫声感觉像个挺大的陆地动物发出的声音。天色晚的时候在湖边听它叫声还挺瘆人。当地人说发出这种声音的是一种鸟,牧民叫它“布赫稍布”,直译过来是“鳽牛鸟”的意思(可能是它的叫声像鳽牛)。乡村百姓称其为“地牛子”或“地鳽牛”,但很少有人见过这种鸟。其实,一般人即使看见了这种鸟也不认识,更不会相信是它发出的这种声音,因为反差太大了。后来,有人根据它的“牛叫声”上网查寻才得知这种鸟叫大麻鳽,是一种极具科学研究价值的珍贵而濒危物种,他们认为大麻鳽是飞禽里的“国宝”。

大麻鳽为鹭科,麻鳽属的鸟类,俗名:大麻鹭、蒲鸡、大水骆驼。体长59—77cm,全身麻褐色,头黑褐色,身体黑色纵纹,翅膀展开为黑色横纹。分布于亚洲东部、欧洲、非洲。多见于河流、湖泊、池塘的芦苇丛中及沼泽地。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秋季迁徙季节也见集成5--8只的小群。

大麻鳽受惊时常在草丛或芦苇丛中站立不动,头、颈向上垂直伸直,嘴尖朝向天空,和四周枯草、芦苇融为一体,不注意很难辨别。受惊后不得已时才起飞,这种描述在我的拍摄过程得到了验证。大麻鳽受惊愤怒时怒发冲冠,全身羽毛膨胀,脖子变得更加粗壮。主要以鱼、虾、蟹、螺、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笔者曾拍摄大麻鳽捕鱼的全部过程,其凶猛的程度不亚于其他猛禽。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