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9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广角
2018年09月11日

管阮村:传承民本理念,编织幸福生活

本文字数:1360

□本报通讯员 王吉华 陈 诚 特约通讯员 梅立成

今年4月,大垛镇管阮村入选为省第二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后,以“传承民本理念,彰显淳朴民风”为着力点,组织村民齐心协力地建设美丽家园,各项工作正科学有序地推进。

村庄人文底蕴深厚,具有里下河特色风貌

600年前,管阮村就有了村落,古称“凤凰”地。该村有顾氏“文进公”在明朝落脚管阮村、明朝天启年间新建“毗卢庵”、 清朝郑板桥家族的故事等相关史料记载或传说。目前,该村除大面积分布着古建筑外,40年前于独垛“安塘”及老庄台邻近的河边发现10多口古井,是1000年前的古盐场遗址。村里还生长着树龄120多年的药用石榴树。

该村地势平坦、四面环水,世世代代临水而居,呈垛状格局分布。现存的民居多为建国后至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而建造,呈“三间平房、一间厢房”的建筑结构。墙体多为青砖砌筑、屋顶盖青瓦、屋脊为清水脊,用小瓦垒出镂空图案。院门多为小瓦、磨砖干砌。道路多为硬质砼路面。河道沿岸保留着原生态风貌,河水清澈见底,环绕庄台流动,整个村庄呈现出典型的里下河地区村庄风貌。

因地制宜地设计建设方案,“针灸”式改造村庄设施

根据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方案,官阮村将在老庄台北部沿河岸地带新建一条步行小道,西接郑板桥墓的竹林小道,东至毗卢寺,在中间地段设置休息长廊、小钓鱼台,沿线“见缝插绿”;主干道沿线村民屋前屋后开辟小块田地种植竹子、花草;村庄西侧原有道路上新建景观道路;车行道一端新建游客接待设施及停车场;对村庄空置民宅、村民自家宅院,按照前店后院的建筑模式,外部运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砖小瓦,内部装饰成现代风格,完善住宿、餐饮、商店、休憩、娱乐等功能;原大会堂改造为村史馆,拆除周边违章建筑物,供村民们休闲娱乐,办理农家宴;郑家大场北侧新建独岛、单拱桥、九曲桥、小平桥,与村庄“五龙汇水”相映,展现特色的“水文化”场景。

在特色产业培育中,该村将改造升级300亩蔬菜大棚及有机黄桃的农用设施,不断优化种植品种、结构,努力提升经济、社会效益。重组村庄西侧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生产模式,在鱼、虾、蟹等水生物养殖上下功夫,新建“捕鱼捞虾捉螃蟹”式农家乐项目,提供一个走进自然、走进田园、回归农家的场所,向“农旅”结合的发展方式转变,多途径、多渠道增加村民的家庭收入,让村庄更加宜居宜业。

凸现农耕时代场景,传承和发扬“板桥文化”

在建设过程中,官阮村根据村民搜集整理的有关板桥文化、农耕文化等近20篇、约4万字的纪实资料,尽力恢复郑板桥先生生活年代的农耕、农居、农食等生产、生活场景。在“安塘”周边新建手拉渡船、桨划木船、橹船等水上交通工具,岸上新建看管打谷场住宿的旱蓬、牛舍;设置打谷场、石头滚子(碌碡)、扫帚、翻耙、板掀、草杠等农业用具;新建野炊土灶、锅箱、风箱等生活用具,制作瓜骨、涨饼、油糍等农家传统食品。

该村特色田园乡村建成后,形成以牌坊西侧的板桥生态园、老庄台西北侧郑家大场上的郑氏祖茔地、郑燮墓园及史料陈列室为主体,融入板桥书院、板桥道情居、板桥家书馆、竹石广场、板桥林园等五处景点,再融入花卉苗木观赏、果蔬采摘、鱼蟹捕捉、农耕生活等生产、生活项目,让村民们留住乡愁记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在新时代,充分反映村民们受郑板桥先生“民本”思想熏陶,大力传承和发扬板桥文化,积极展现淳朴的民风、幸福的乡村生活。

施工单位按照建设方案,修缮改造村庄民居。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