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12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文旅
2018年12月08日

乌金村:被岁月遗忘的水乡古村落

特约撰稿 黄 为

本文字数:1411

位于我市陶庄镇境内的乌金村,原名乌金垛,相传曾有人在“走马讫”上挖到乌金一块而得名。公社化前(1953年)改称共乐村,后改称乌金大队。据张培元先生考证,乌金村在宋代前便有人栖息繁衍,已出土的一些4系瓶(瓶颈部有4个可穿细绳子的地方,称为“系”),属南宋抗金将领韩世忠部饮水所用行军瓶,即韩瓶。

一次偶然的机会,跋涉于旧日的乡土、温馨的村落,初秋的乌金村显得格外静谧,老宅、古树、巷道、古庙……这个小小村落处处弥散出古韵遗风。信笔记录下遇见的每一张纯朴的面孔,以及旧日时光中温馨而遥远的记忆……

 

 

仙家庙

 

仙家庙,即庆霄宫,本为道观,供奉三官(元)大帝,改为佛教寺庙。内有“中天宝阁”牌匾,由,清末状元张謇题写。张謇祖先与兴化大邹张文坂及唐刘张氏同族,故与兴化渊源深厚,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张状元在兴化城乡的故事。

仙家庙原址约一亩地,现前院围墙长13米,高2米,其轮廓清晰可辩。庙成正方形,东西南北各20米。前楼上下两层系砖木结构,后楼则是将底层墙基建好后用土填实,在此基础上建了上层。西厢系后来所建,西北角建有多人集资建造的“功德堂”。庙正殿上方白矾石上书有“庆霄宫”三字,前后楼西门上方书有“阆苑”二字,两旁书有对联,前楼上方屋檐下匾上书有“飞云坛”三字,均系本村秀才徐剑先生所书。

后楼中央有一高三米、长三米的神龛,龛前门柱两条龙盘旋而上,栩栩如生,呈二龙抢珠之势,可见其雕刻工艺之精湛。门柱前悬挂五盏用红木雕刻而成的六角琉璃灯,中间一盏较大,木制黑漆大匾上书有“中天宝阁”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上款题有某年某月,下款题有南通张謇,该匾长3米多,高1.5米。神龛中央供有一尊八只手的神仙,人们称为“斗满”或“斗姆”,每月的初三、二十七两天为“斗期”,逢期要拜“斗”。

据文史爱好者唐金秀介绍,仙家庙后来在十年浩劫期间被强行拆除,现在只留下断瓦残垣,唯有那银杏树枝繁叶茂,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仙家庙的前世今生。

 

 

银杏树

 

乌金村,古树、老宅、院落、老井……走在蜿蜒幽静的小巷中,穿梭于灰墙黑瓦间,岁月的气息依稀可闻。

乌金村有一株树龄近120年的银杏树,原生长在仙家庙功德堂天井西南角,应与庙宇同期,即清代中期。1838年前,一位叫许道成的僧人将其移出古庙,长在村头,时高一米左右,仿佛由它尽享天地灵气似的。如今躯干挺拔、绿荫如盖、树形优美,高约20米,根部周长约2米,它以其苍劲的体魄、独特的性格、清奇的风骨,成了乌金村和谐、富庶的象征。记得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作诗咏曰:“银杏栽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

 

 

共乐桥

 

共乐桥建于民国年间,三个字系东汊村刘文连所书,单拱砖砌,高约6米,拱宽4米左右,造型美观、结构合理,保存基本完好,为研究里下河水乡地区桥梁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历史价值。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共乐桥成了连接村庄河东河西的主要通道,1953年6月,村民集资翻建过。后来,村庄人丁兴旺,来往人多车多,村委会在旁边建了辅桥。老砖桥,它见证了一代一代人们的生产、生活,记载了世事的变迁、人们的喜怒哀乐,留下的是太多美好的记忆。

 

 

历史如烟,轻笼在青石板上,岁月如一段陈年旧曲,余音如缕,回荡在乌金村明澈的上空,也穿越于我寻幽怀古的梦里。

乌金,一个远离闹市,远离现代文明的偏远小村,蕴含着深厚的水乡特有的传统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憨厚、热情、勤劳的乌金人。而那古老的民居、宅第、深巷、古树见证了古村落的沧桑岁月,在后人虔诚的目光中历久弥香。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