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3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楚水周刊
2019年03月15日

探秘李园

   本文字数:3341

 □袁拥华

明清两代朝廷在扬州设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当时的扬州盐商争相购置宅园,逐渐形成了盐商私家园林争奇斗艳的独特景象。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扬州盐商李小波即在兴化建有私家花园——李园。李园是兴化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为完好的盐商花园,是兴化盐商文化与古典园林艺术相结合的杰出代表。

李园,位于兴化城武安街13号,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主要建筑有船厅、方厅和桂花楼等。整体布局,古朴隽永,幽静典雅。

李园大门坐西面东,大门两边分别有一对石狮和石鼓。李园曾作为兴化县商会办公用房,门楼在1934年作商会时已改建。大门上方有砖雕,自右向左镌“興化縣商會”五个大字,每个字约25厘米见方,阳文,楷书,繁体。进入大门,穿过天井,又有一扇小门,门宽约80厘米;小门上方有砖雕,自右向左镌“李园”两个大字,每个字约20厘米见方,阳文,行书。

由小门向南向西,有一堵透窗花墙,墙上有一小门,现已关闭。门上方面南方向有一长方形小石额,长约50厘米,宽约25厘米,自右向左阴刻“餘園半畝”四字,楷书;左边竖刻“稼翁张灏”四字,行书;下钤“浔阳太守”四字,篆书,系清代浔阳太守张灏所题。

由小门向北,便是船厅。船厅是园中最富特色的古典建筑,匠心独运,其建筑特色十分罕见。船厅整体呈船状,这是用来比喻自己的漕运事业兴旺发达;船头朝西,西向即金的方位,预示取金不完,殷实富有。船厅呈“L”字形,长约十五米,两边有回廊,共七间,卷棚歇山顶。船厅东首有书房两间,间隔以雕花圆门,东端与后舱有隔栅,上悬常州书法家汪洵(今为四川李半黎补题)所题“沧浪画舫”额;后舱南北为三间,南二间与北一间中有圆形落地罩分隔,花罩上方悬吴让之所题“谅斋”扇形小匾;舱屋中间以大型双面雕花落地罩分隔;船头挂落上方,悬“自在流行”匾额,系邑人盛伟夫所书;船厅外部南侧正中有一斜面坡道,形似跳板。西边花台上植有百年广玉兰树、紫藤和腊梅等,苍翠葱茏。

关于李园主人李小波为何要将其花园的主要建筑建成船形,这里还有一段传说:

船厅西侧隔着一堵高大的围墙,这里原来是明代兴化所筑“大禁”(监狱)。隔着高墙,常常能听到镣铐的声音,李小波认为不吉利。于是,李小波就聘请园林设计专家建造了这座别具一格的船厅:船头正对监狱方向,一帆风顺的锚链之声化去了不吉利的铁镣之声。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期间(1939~1941),船厅曾作为江苏省国民政府临时办公处,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的韩德勤曾在这里办公。

方厅,坐南朝北,面阔三间,方正宽敞。内悬赖少其先生所题“松云山馆”匾额。方厅北为长方形天井,北围墙下有沿墙砖砌波浪形的花台。方厅天井西北角有通北园的小门,朝东的门楣上方嵌有石额,长约50厘米,宽约25厘米,自右向左阴刻“‘吟香’,楷书;竖镌‘阮元’,行书”,有两枚钤印,篆书,可惜看不清楚,系清代学者阮元所书;此门朝西的门楣上方嵌有石额,长约60厘米,宽约30厘米。石额上自右向左阴刻“盪雲”二字,繁体,隶书;左边竖镌“上元杨法”四字,草书,系清朝书家杨法题写。杨法(1696~1762),一说(1697~1750),名世法,字已军,号白云帝子,江苏上元(南京)人,寓居扬州。工书善画,亦精刻印。所书篆、隶、行、草,奇古苍劲,别具一格。有人将其列入“扬州八怪”之中。金农、汪土慎、高翔等均有诗句对其倍加赞誉,传世的书迹有《隶书联轴》。过了此门向北,便可进入博物馆。

沿方厅北廊西行,可进入南院的桂花楼。桂花楼在天井南侧,坐南朝北。桂花楼楼梯门上方嵌有石额,长约100厘米,宽约40厘米,自右向左竖排阴刻,文曰“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草木如名节,积久乃成。石庵,钤‘刘墉之印’,篆体”,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刘墉(石庵)所书。桂花楼面阔三间,上下两层;内悬彭国良先生题书的“桂花楼”匾额;北侧花墙下有高大的花台,植有桂花、石榴、黄杨等古树名木。

近来读《重修兴化县志·续修兴化县志》一书,发现竟无一处介绍李园的片言只语。这不禁让人感到诧异,风格独特、古朴典雅的李园竟然在县志里杳无踪迹?这是怎么回事呢?

终于,在《重修兴化县志·续修兴化县志》里发现了蛛丝马迹,《重修兴化县志·续修兴化县志》第501页“典當業本城四牌樓東有李德本大典一家因洪楊之亂而閉城隍廟東有李德謙大典一家旋改祥泰民十改匯泰民二十又改为茂興公典現已停業……”。

现在我们既然把李园看成是李家的私人花园,那么李家的主宅在哪里?它的主人究竟是谁呢?笔者认为李德本大典、附近原有的许多李姓住房(现已不存在)应该是李家的主宅,李德本才是李园的真正主人。理由如下:

一、地理位置

县志里记载得很清楚“本城四牌樓東有李德本大典一家”,这个位置就是李园的南部、现在县丞署的所在地(东至武安街,南至城内东大街,西至牌楼北路,北至李园),原来好多房子都是李家的,俗称李家大房。据文史专家郭保康回忆,建国后兴化县的财税局就是由德本大典改建而成,财税局和李园之间还有一进房屋,前后相连相通。中间这一进房屋应该是李家的主宅,李园应该是李家主宅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二、时间概念

“洪杨之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因洪楊之亂而閉”说明因战争李德本大典关闭。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李德本大典建成的时间应早于太平天国运动,李德本大典早已存在,只是后来由于太平天国运动而关闭。

三、石额“餘園半畝”

兴化文保单位简介资料说“因地形狭长,有‘余园半亩’之称”。有资料说“祖籍高邮的扬州盐商李半园在四牌楼东侧创办德本大典……至其孙李小波后,于民国初年歇业……”。笔者以为石额“餘园半畝”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李德本巧妙地嵌进了自己名号中的两个字“半园”以名之,借以表达某种纪念意义。张灏(1785~1855),字太初,号墨颠,又号稼村,晚号稼翁,江苏丹徒人。嘉庆十八年癸酉科拔贡,授七品小京官;道光十六年升员外郎,道光十八年补授湖广道监察御史,道光十九年署工科给事中,补授广西浔州府知府。年七十卒(1855年乙卯冬)。张灏曾撰联:“夜雨闲吟左思句,时晴快仿右军书。”款识:乙卯冬日,书应卓堂七兄大人雅属,绣衣退守七十老叟稼翁张灏。钤印:浔阳太守(朱),柏台旧史(朱)。著有《稼翁诗钞》(《覆瓿偶存》)六卷(《西湖遒草》《都门游草》《陔余游草》《粤西遒草》《归田遒草》《家山游草》)。

四、石额“吟香”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谥文达,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历任湖广、两广、云贵总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阮元卒于1849年,这与“李园始建于清咸丰(1851~1861)年间”相悖,不符合逻辑;同样的道理,刘墉(1719~1804),号石庵,清代书法家,山东诸城人,官至东阁大学士,工于书法,特别擅长小楷,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翁方纲、成亲王、铁保)。刘墉卒于1804年,从时间上来说,这就更不符合逻辑了。

五、盐商身份

富起来的盐商,在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他们仍处于“士民工商”的最底层,俗称为“盐呆子”。这是讥讽他们虽然腰缠万贯,但是却缺乏文化修养,遭到当时社会的鄙视。县志又载,“城隍廟東有李德謙大典一家旋改祥泰民十改匯泰民二十又改为茂興公典現已停業”说明李氏家族当时正是兴化工商金融大族之一。于是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往往会寻求走“贾而儒”的捷径,广结文人墨客,攀龙附凤,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时尚。一些书画名人为盐商们留下墨宝也就不稀奇了,李半园就是这些盐商们中的一员。李半园差不多和张灏他们生活在同一年代,它们之间应当有所交游,直接或间接地得到他们的真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五点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德本才是李园真正的主人,建园时间当在嘉庆九年(1804)之前,差不多比原定时间咸丰年间早了50年左右,当时的李园还处于起步阶段,只能算是园林的雏形阶段;后来,到了李小波时期,经过精心打造,李园才逐渐形成规模,渐成气候,渐趋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孙子的李小波只能算是继承人而已。这样,时间上才相对比较吻合。

一座私家园林的形成,往往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正如李园的形成一样,它凝结着李家祖孙三代人的心血,它是盛极一时的盐商文化和民居文化的珍贵遗存。目前,作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李园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大运河的申遗成功,盐商文化——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必将受到世人瞩目。我们应该加大对李园家族人物、家族历史的研究,不断丰富李氏家族史料,深入挖掘李园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兴化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