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3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读书
2019年03月15日

破解《水浒传》书名之谜

   本文字数:1380

□陈学文

大多数国人都读过《水浒传》,但“水浒”究竟是什么意思?施老爷子用《水浒传》取代原先定名的《江湖豪侠传》究竟有什么深文大义?

在《说文解字》中“浒”写作“汻”,徐铉校曰“今作浒”。“汻,水厓也。”亦即“水边”的意思。

按此理解,《水浒传》的含义就是“发生在水边的故事”。确实,108位好汉们聚居的根据地就是方圆八百里的水泊,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山脚下有金沙滩、鸭嘴滩。梁山人马曾在这里打败童贯、高俅大军,梁山事业也从这里起步,用“发生在水边的故事”来概括全书似乎也没错,但事情果真这么简单吗?

晚明书坊主、出版家袁无涯在他所刻印的《忠义水浒全书》的序言中说:“《传》不言梁山,不言宋江,以非贼地,非贼人,故公以‘水浒’名之。浒,水涯也,虚其辞也。盖明率土王臣,江非敢据有此泊,其居海滨之思乎?”意思是说,这本书不以“梁山”或“宋江”命名,是想表明宋江的忠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宋江不敢据梁山泊为私有,只是暂借栖身而已。正因如此,袁无涯刻印的版本以《忠义水浒全传》命名。

明末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则认为:“施耐庵传宋江,而题其书曰《水浒》,恶之至,进之至,不与同中国也。而后世不知何等好乱之徒,乃谬加以‘忠义’之目。呜呼!忠义而在水浒乎哉?忠者,事上之盛节也。义者,使下之大经也。忠以事其上,义以使其下,斯宰相之材也。忠者,与人之大道也;义者,处己之善物也。忠以与乎人,义以处乎己,则圣贤之徒也。若夫耐庵所云‘水浒’也者,王土之滨则有水,又在水外则曰浒,远之也。远之也者,天下之凶物,天下之所共击也;天下之恶物,天下之所共弃也。”大意是说,宋江是揭竿造反之人,哪有什么忠义可言?施耐庵之所以命名“水浒”,是表明要把宋江一伙像驱逐不祥之物一样驱逐到王土之外,驱逐到遥远的水边去。

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作者用“水浒”命名其书,是为了比喻宋江等人聚义梁山泊,就像姜太公在渭水钓鱼一样寄望朝廷招安,以达到为国效力之目的。

以上三种观点见仁见智,都有一定道理,但现在更多的研究人员则从历史典故方面来解读水浒。

“水浒”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大雅·緜》中的“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这短短十六个字说的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故事。

周部落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后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这些地方都属于西北边陲,土地贫瘠,更为严重的是,还经常受到周围野蛮彪悍的戎狄(主要是薰育戎)民族的袭击骚扰,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他率领周人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水、沮河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歧山以南的周原。这里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发展壮大,到周武王时灭掉商王朝,建立了强盛的周朝。可以说,是伟大的古公亶父一个迁徙的决定,奠定了周王朝800年的基业。

从这个典故入手,“水浒”引申为两种解释,一是“安身之处”,一是“出路”。

确实,水浒叙述北宋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出身小吏、军官、地主、商贩、流民、渔民等各个阶层的英雄豪杰,因为各种原因走投无路,方圆八百里水泊梁山便成了这些好汉的唯一安身之地,当他们梁山大聚义之后,又面临寻找出路的问题。在宋江带领下接受朝廷招安,率军征战四方,梁山英雄纷纷死于南征方腊的战役和奸臣的陷害,最终108位兄弟分崩离析,以悲剧收场。除了招安,梁山还有更好的出路吗?如果有,路在何方? (上)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