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历史文化名城专版
2020年01月15日

“救时良相”——吴甡

本文字数:932

明洪武二年(1369),出身世家大族的吴方正举家从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在今儒学街西街及其周边地段筑屋定居,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被誉为“平章纶阁”的吴甡就出生在这里。

吴甡(1589 -1670),字鹿友,又字专愚,号柴庵。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先后担任福建邵武、晋江及山东潍县(今潍坊市)知县。由于他“宏才卓品”,且为官清正、造福于民,潍县百姓集资建生祠纪念他。

天启二年(1622),吴甡以考绩“卓异第一”升为御史。天启七年(1627),吴甡因反对阉党魏忠贤专权而罢官归里。崇祯元年(1628),魏忠贤被登基不久的崇祯帝朱由检清除,吴甡复任御史。

崇祯四年(1631年),在巡按陕西并赈灾时,提拔了时任西安府推官的史可法,为日后史可法在南明政权中脱颖而出以至成为抗清民族英雄起了很大作用。

由于政绩卓著,崇祯六年(1633),吴甡被擢升为大理寺卿,主管全国刑狱。次年,又升迁为通政使司通政,再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山西巡抚。崇祯十一年(1638)任兵部左侍郎,协理军务。

明崇祯十五年(1642),54岁的吴甡入阁,出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为明代兴化籍第三位相国。次年春,晋太子少保、户部兼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正一品),任内阁次辅,成为明晚期少有的“救时良相”。同年三月,面对已建立大顺政权的李自成义军,疲于应付的崇祯命吴甡督师湖广抵抗义军。吴甡提请发兵三万,然东拼西凑,南征北调,兵部只能凑出一万羸弱兵士归拨吴甡,且这一万兵士,也不能立即投入使用。焦心如焚但又无兵无饷的吴甡,呼告无门,只能束手以待。可同样焦虑却又暴躁的崇祯等不及了,盛怒之下,加以奸臣落井下石、交章攻击,他认定吴甡百方延缓,故意逗留,下旨将吴甡削去官职,发配云南金齿卫所(今云南保山市)。

就在吴甡充军云南的途中,兵强马壮的闯王大军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绝望中自缢于煤山,大明亡。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立南明小朝廷,下旨赦还吴甡。吴甡被赦回南京后辞去任职,隐居在与兴化接壤的高邮司徒潭茆草塘(今司徒镇曹张村)。后来,他往来兴化府第与司徒潭之间,总结明廷灭亡的历史教训,著有《柴庵疏稿》《柴庵诗文集》《寤言》《忆记》《安危注》《嘉遁堂集》等若干种。后因病返回兴化故居,于清康熙九年(1670)去世,终年82岁。其在南城儒学街处的故居,今已局部修复。

 撰文 郭保康 潘仁奇 摄影 刘子俊

吴甡故居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