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说八老——我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为豪
■/朱逸凡
小子2017年求学于山中医,至今已两年有余,虽只学得皮毛,可仍对本校的“八老”敬仰不已,每每念及,便生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慨。小子不才,愿以拙笔略述“八老”的人生道路和学术经验。
山东中医药大学八老分别是李克绍、周凤梧、张志远、张珍玉、周次清、徐国仟、张灿玾、刘献琳,他们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厚的学养,在全国中医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也使山东中医药大学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拥有了较高的学术地位。
李克绍先生(1910-1996),字君复,山东省牟平县人。私塾修学,19岁任小学教师,自学中医典籍近10年。1935年通过考试,正式行医。1956年进灵岩寺中医进修班,随后调入山东中医学院任教。1978年,李克绍先生成为全国首批伤寒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被聘为终身教授,直到1996年因病去世。
李老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50余载。研习中医经典,治学严谨,并涉猎后世医家名著,采众家学术之长。对仲景著作,尤喜研究。临床审证精细,立法确当,配伍灵活,药简量轻为其特点。
著作有《伤寒解惑论》《伤寒论串讲》《伤寒论语释》《伤寒百问》《胃肠病漫话》等。其中《伤寒解惑论》一书最能反映其学术特色,提出了很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解释了很多长期困扰伤寒界的问题,颇受读者好评。
李老20多岁时打算自学医学,最初是想学西医的。他看了日本人下平用影著、浙江汤尔和翻译的西医《诊断学》,在汤尔和作的序当中,他读到这么一段:“吾固知中医之已疾,有时且胜于西医,但此系结果,而非其所以然。图以结果与人争,无以时。”
汤尔和是当时的政治、文化名人,这段话原本是要说明中医不科学,鼓励大家学习西医。李老读后反而有了不同的想法。作为医生治好病是最重要的,既然中医能治好病,那我就要学中医。可见李老具有批判精神,擅于独立思者,不盲从,不迷信。(连载一)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