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5年09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百家
2015年09月25日

“司徒”杨果

□陈 斌

   本文字数:1244

在曾经的兴化版图最东端,是一片茫茫的大海,海边人多以煮海、晒盐维持艰难的生计,明代中叶从兴化走出的户部侍郎杨果,便诞生在那时一个叫作“丁溪”的海边盐场上。

杨果的祖辈在元代时做过淮东道正元帅,可以说并没有家族崇文的传统,通过自我努力而踏上仕途的杨果,是丁溪杨氏读书兴家的第一人;这支杨氏随着杨果的入仕而迁居于兴化的北城外,在书香的浸润与严正家风的熏陶下,成为兴化明清时期的“八大家族”之一。

杨果,字实夫,一字鸥溪,明代兴化籍丁溪场人,是当地有名的孝子兼饱学之士。弘治十一年(1498年),尚未及而立之年的杨果考中举人,从偏僻乡野的寒窗边一跃而进入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他刻苦勤勉,借用一切机会向当时有名的学者蔡虚斋孜孜求教。四年后的弘治十五年(1502年),杨果一鸣惊人,稳步走在了凤毛麟角的殿试人群中。以杨果的文章实力,他的名姓已被选入一甲(由状元、榜眼、探花三人组成)之列,但有考官发现杨果考卷中有触及时政的语句,就凭这点,杨果被从一甲预选名单中踢出,最终取为二甲进士。

十年寒窗苦,未忘养育恩。得第后的杨果旋即告假省亲,回到兴化,与妻儿一同侍奉年老多病的父母。不久,杨果的父亲遽然辞世,杨果在父亲坟丘边搭盖茅屋守孝三年,丧满后,才依依不舍告别妻儿老母,进京赴任户部主事一职。在任职户部期间,杨果拟了多道有关治理国家的章奏,但朝廷昏暗难明,太监刘瑾弄权误国。在愤慨之下,杨果以母老待养为名,请求停职归乡。当时的南京作为明旧都仍保留着六部机构,杨果的归乡之请未被批准,皇帝只是让他离家乡近一些,就派他到南户部上任。

在南户部,杨果保持着一向以来的刚正形象,他执法如山、不避权贵,最厌恶通关节、走门路的无耻小辈,公事之余唯有读书明理,对照古代圣贤进行自我反省。他的同事杨廉说,杨果为官宠辱不惊,其所在无趋从之辈,真是门可罗雀。此后发生了一件大事,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了叛乱,天下乱成一锅粥,杨果在对朝廷“建言九事”后以奉养老母为由再次请归,这次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杨果回到兴化,见到了久违的母亲,备极孝养之至。

嘉靖元年(1522年),杨果起用为南太仆寺少卿,在这之后,虽然朝廷不断给杨果升职,但他始终放心不下风烛残年的慈母,数次请归兴化。最后一次,朝廷任命杨果为南户部右侍郎,摄理尚书之职。杨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再次赴任。他在仕途的终点又做了一件令人快意的大事,依法惩治了冒揽内府纸价的显宦家人,任凭对方如何托人求情也不予理睬。由于身染疾病,杨果最终回到了日夜挂念的家乡,谁料竟就此长逝,永眠于海沟河畔之鹳沟(今钓鱼镇新华村)。

北城外杨家巷曾有“杨果古宅”,是杨果入仕进城后置办的一份家业,过去杨家巷一带按里坊的制度称作“司徒里”,立有“司徒坊”。“司徒”即指“杨司徒”杨果,因为明清时期曾以“少司徒”别称户部侍郎。丁溪杨氏自杨果始秉承着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杨果的裔孙履祥(字雪笠)由于自幼多病而寄身佛院,在北城外观音阁师从由儒逃释的德性和尚学习儒家经典。履祥性嗜诗文,与同里名士互相唱和,是闻名一时的诗僧。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