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9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专版
2021年09月17日

月 饼

   本文字数:1419

□夏义阳 

读清代袁景澜的《咏月饼》诗:“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不禁为之叫绝,短短几行诗句,就再现了月饼制作时所用的器具、月饼的外形、厨房的烟火气息、具体制作过程乃至馈赠亲朋时的情意,见证了月饼的从新鲜出炉到分享品尝的风物之美。

俗话说:“天上月圆,人间月半。”而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是在中秋节。那是个特别的日子,新稻已上场入仓了,辛劳的乡亲们该松口气歇息一阵了,而丰收在望的还有水里的菱角、荷藕,岸上的芋头、黄豆,鸡壮鸭美鹅肥,就不用说了,这些都为中秋节增光添彩,而主角当然是月饼啦。

母亲早酝酿着做月饼了,“巧妇难为”的是“无米之炊”,而月饼的材料是现成的,当然,有的也需上街购买,更多的是自家种的。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有五仁的,豆沙的,枣泥的,味道都不错,且对人体都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先将皮料调成面团,将油酥包入皮料,用滚筒面杖压成簿皮,卷成圆形条条,用刀切成块;再将小坯的两端,沿切口处向里边折捏,用手掌揿扁成薄饼形,就可包馅了。当然,油酥包入皮内后,用面杖擀薄时不宜擀的太短、太窄,以免皮酥不均匀,既影响口感,又有碍观瞻。

馅需预制成半成品。最常见的是五仁馅的,顾名思义,它是用核桃仁、杏仁、花生仁、瓜子仁、芝麻仁五种料炒熟后去皮压成碎丁,最后加入白糖调制而成。包好馅后,在酥皮封口处贴上方型垫纸,放进月饼模子压成扁形月饼坯,每只二两左右,再在月饼生坯上盖以各种印记。最后烘烤,其实火候也是极其讲究的,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而母亲也得其窍门,总之色香齐备,味形俱全。我国古代有仁、义、礼、智、信五样道德准则,而五仁正好与之谐音,可谓名正言顺,自然别有滋味。有时还会从中吃到“青红丝”,酸酸的,甜甜的,韧韧的,既好看,又耐咀嚼,后来知道青丝是用橘子皮,红丝是用萝卜丝,染色后糖渍的,怪不得好吃不腻。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据说,最初月饼是用来祭拜月神的供品。祭月,是一种很古老的习俗。人们往往在院子中间摆下香案,桌子上摆上月饼、水果,供奉天上的月亮,一家人依次祭拜,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分而食之。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帝京景物略》亦云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赏月与月饼逐渐融合,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晚上,月亮升起来了,圆圆的,亮亮的,如“白玉盘”,似“瑶台镜”,高高地挂在天幕上。月光如瀑布一般,静静的笼罩着大地,河流,村庄……洁净的庭院里,一张长长的案桌,上面备着甜甜的月饼,红红的石榴,绿绿的西瓜,还有出水鲜煮的翠翠的菱角、白白的河藕……母亲对着月亮,点燃香烛,虔诚地祷告着。敬月光后,一家团聚在一起,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但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孩子们一般不会端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如水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真是人间天堂。记得那时,我们会到人家去“偷”月饼,几个人哄在一起,从这家偷到那家,说是偷,其实是拿,或者说是大人分赏的。而吃东西也是有些讲究的,往往先吃那些祭过月神的祭品,都说吃了祭品会更“乖”,有福气,吉祥如意。

眼前圆圆的月饼啊,就像天上那轮圆圆的月亮;天上圆圆的月亮啊,就像眼前那块圆圆的月饼。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