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9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专版
2021年09月17日

杀只鸭子过中秋

   本文字数:1155

□夏俊山 

记得儿时,中秋节不仅阖家团聚,而且过得很隆重。“宁留女一秋,不留过中秋”,传统风俗,已经出嫁的女儿,中秋节,娘家是不会留在家里的。母亲带着我,给外婆送过“中秋礼”后,中秋节这一天,一定会在家守着,锅前锅后地忙活,一边准备团圆的晚餐,一边等父亲回来。父亲在县城工作,平时无论多么忙,中秋节这一天,也必定要回家,他不光带回月饼,还要帮母亲杀鸭子。

老家地处里下河水乡,河流如网,养鸭子有着天然优势。有的生产队有鸭场,平日里有专人放鸭。多数人家会散养几只鸭子,我家就养了七八只。这些鸭子早出晚归,自己觅食。中秋前后,食物丰富,鸭子正肥。母亲胆小,杀鸭子下不了手。这活只有父亲回来才开始着手。父亲会挑一只最肥的,逮住,杀好,拔毛,打理干净。接着,父亲会在鸭子的肚子底下横开一个小口,把内脏抠出来,再把糯米、肉丁儿、香菇丁儿和生姜、葱等配料塞到鸭肚里,并把切口缝起来。母亲说,这叫“八宝鸭”,用文火煨烂后,肉酥汤肥,打你的嘴巴,你也舍不得丢!

母亲烧的八宝鸭确实好吃,一直是我家的“传统菜”。记得有一年中秋,母亲一早起来,忘记关两只鸭子等父亲回来杀。父亲回家后,见鸭子全在河里,就一边“鱼瞧瞧、鱼瞧瞧”地唤,一边用稻谷引诱,可鸭子就是不上岸。母亲说:“实在不行,就明天杀鸭子吧。”奶奶在一旁摇头:“晚上祭月,没鸭子不行。”由于奶奶的坚持,母亲只好借来小木船,和父亲一起赶鸭子,抓鸭子。

为什么明天杀鸭子就不行呢?我好奇地问父亲,父亲说:这是里下河一带的习俗。元朝末年,张士诚在白驹场聚集盐民造反,相约在农历八月十五起事杀鞑子。“鞑子”与“鸭子”音近,是老百姓对蒙古人的称呼。大家利用中秋赠送月饼的机会,在月饼馅中央夹带通知:“中秋夜,杀鸭子(鞑子)!”这一夜,大家齐心合力,杀了不少鞑子兵。此后,每逢中秋节,杀鸭子也就成了民间习俗……

原来杀鸭子过中秋,不仅是为了一饱口福,还是一种感情的寄托。这天,父亲杀了鸭子后,母亲点起柴火,煨起了“八宝鸭”。香气很快在厨房里弥漫,循着飘香的气味,我跑到厨房,眼睛直勾勾地看着锅台,一会儿就问:有没有熟呀?可以想象,我准是一副垂涎三尺的可笑神情。

晚上,皎白静谧的月下,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摆着的大桌上,放上香炉、烛台,还有月饼、藕、芋头等祭品,来供奉月光娘娘。老家的中秋节有吃鸭子、藕饼、芋头等食品的习俗。鸭子就不用再说了。月饼则是又圆又满,象征圆圆满满、团团圆圆。藕是丝丝相连,象征永不分离。芋头有毛。毛芋头,据说是指“毛子”的头。“毛子”也就是“鞑子”,同样与反抗异族统治有关。这样的仪式,是老家普通农民们朴素的祭月情怀吧。等拜祭完了,一家人就可以尽情地享受着美味,畅谈农事了……

八月的微风习习吹来,煤油灯的火苗跳动着,摇摆着,像是片片红光在欢快地舞蹈,每个人的心里都暖暖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