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11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文史
2021年11月26日

隋代“山阳渎”和兴化“千人湖”

本文字数:1202

□曹生文

在隋朝建立过程中,对里下河影响最大的是一条运河的开凿,这条运河名为“山阳渎”。《隋书·文帝纪》说:

开皇七年夏四月,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

“山阳渎”起于扬州茱萸湾,向东经江都宜陵后折向北,经高邮樊汊至三垛桥子口,然后继续向北入射阳湖。

“山阳渎”的开凿最初只是出于军事目的,隋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开始策划“平陈之役”,以图统一全国。隋文帝任命贺若弼为吴州(今扬州)总管,屯兵江北。贺若弼提出一个史称“平陈十策”的作战方案,其中之一即是开浚“山阳渎”,作为一条运输兵马钱粮的秘密水道,以躲开敌人的侦察。

随着“山阳渎”的开浚,里下河水运体系进一步得以完善。从地形来看,这条运河穿越里下河腹地,成为里下河地区一条新的南北向水运干道。由于“山阳渎”在三垛桥口子附近与高邮运盐河相交,由此往东,可以到达兴化、盐城;另在高邮樊汊附近有一条斜向东北的斜丰港,通向兴化陵亭。因此“山阳渎”的开凿,就使得兴化地区能够更深入地融进里下河水运体系中,从而为隋唐时期兴化地区的经济开发奠定了地理基础。

考察“山阳渎”的流向可以发现,这条运河已经深入到射阳湖区。在隋代前期,射阳湖区仍是里下河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也是“平陈之役”的后勤保障基地之一,隋文帝在这里建有规模庞大的官仓。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故仓城,东南接州城。隋开皇初将伐陈,因旧城储蓄军粮,有逾百万,迄于大业末,常有积谷,隋乱荒废。

这座仓城里存储的军粮,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射阳湖区。这一时期里下河的农业开发主要集中在射阳湖西北一带,不过已经有向兴化东乡扩展的趋势。

在“山阳渎”与射阳湖相汇处的附近,有一处名为“临泽”的县级行政机构。“临泽”,即临近大湖的意思,其县治位于兴化西北,与日后的兴化县治相去约40余里。临泽县设立于刘宋泰豫元年(472年),至隋开皇元年(581年)废除,前后共存在了109年。这处县级行政机构废除的原因,大致有两种可能:

其一,南朝宋齐梁陈的100多年间,兴化西北的射阳湖水域有所扩展,原先适合农耕的土地被湖水淹没,以至于到隋初时,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已经不足以支撑一处县级政权。

其二,隋初时,位于兴化东乡的射阳湖东部洼地得到初步开发,农业生产区由兴化西北向兴化东乡转移,由于临泽县治与射阳湖东部洼地隔湖相望,距离较远,管理不便,因此被废除。换而言之,在射阳湖东南地区,需要重新设立一处行政机构,这就为日后的兴化置县埋下了伏笔。

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淮南地区再次陷入动荡之中。相对偏僻而且水网交织的射阳湖东部洼地,就成为难民们躲避战乱的首选之地。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

(千人湖)在县东北百二十里。故老相传云:隋末有千余人避难于此,得见太平,因号千人湖。

隋末战乱时,里下河总人口数大致在1万人左右,这期间有1000多人迁徙至兴化东北乡一带,可见此次移民的规模。外来劳动人口的迁入,促进了隋末时期兴化东乡、东北乡的农业生产,也拉开了射阳湖东部洼地大规模农垦开发的序幕。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