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2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楚水周刊
2022年02月25日

兴化范公祠

本文字数:3476

□文/ 郭保康 潘仁奇

重建范文正公祠碑记碑额

捍海堰图

南宋范公祠石供桌(琴台)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吴县(今苏州)人,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自幼孤贫负奇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天禧五年(1021)任泰州西溪盐监,建言修筑捍海堤堰,得张纶奏请宋仁宗批准。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受命知兴化县事,并“董领筑堤”事宜。天圣三年(1025),范仲淹率通、泰、楚、海四州之众,奔赴海滨,兴筑海堰。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因母丁忧,去职归里,离开兴化,筑堤遗留工程由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兼泰州知州张纶在江淮制置发运使胡令仪大力鼎助下督建完成。堤成后,发挥着“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的功用,以堤分界,东盐西稼,堤内百余里间,“泻卤之地尽复为良田”。明代嘉靖《兴化县志》“范仲淹”条下记云:“百姓名曰‘范公堤’,立祠祀之。”清代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张纶”条下记为“邑人蒙其利,立祠堰侧,与范、胡并祀,至今不废。”

这座“范公祠”,一名“三贤祠”,筑于北宋天圣六年(1028),主祀范仲淹,附祀胡令仪和张纶。是为兴化最早的范公祠,也是全国最早的范公祠,至今已近千年,是兴化千年景范文化的历史见证。

“三贤祠”是一座生祠,即为健在的人所立的祠堂。几乎与此同时,在今属兴化的茅山景德禅寺也建起了一座范公生祠,同样属于中国最早的范公祠。据南宋《方舆胜览》载:“范仲淹公为西溪盐官,尝筑海堤。景德寺有生祠,监仓杨阜作画像,诗云:青衫下僚,名世高节。捍患御灾,岂不在余?又云:我思范公,水远堤长。”

延至南宋宝庆元年(1225),兴化知县陈垓,奉札筑建兴化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城池,并于沧浪河畔的旧学宫东侧又筑成一座范公祠,“祠范公屋三,凿方池,亭其对,复濯缨名”(陈垓《重修儒学记》)。

陈垓,字漫翁,福建三山(福州)人。以先贤范仲淹为范,在兴化招徕流亡,“兴学校,治水利,民受其惠”。

所谓旧学宫,乃是范仲淹官任兴化期间设立的兴化最早的官办学校。天圣四年(1026),他在沧浪河畔老坝头上(今跃进桥北岸东侧)建成兴化文庙,并在庙内设兴化学宫,以儒兴学。学宫是孔庙和县学庙学合一的建筑群。兴化旧学宫主体建筑除大成殿、明伦堂外,尚有文会堂和清风楼。这是全国最早的县级学宫之一。20年后,在他任参知政事期间,实施庆历新政,“诏天下州、县皆立学”(陈垓《重修儒学记》),其最初的实践正是在兴化创立学宫。兴化旧衙中“昭阳采邑,文正儒基”一联的“文正儒基”即指此事。陈垓所筑的范公祠位于旧学宫之东,再东去的沧浪河与南官河交界处便是范仲淹所筑之沧浪亭和濯缨亭(沧浪亭馆)。

三十多年后的景定年间(1260-1264),淮东总官陆元龄摄令兴化,晋谒范公祠时发觉范公祠立于大成殿以东,与孔子并立,“与庙并峙,未协于礼”(南宋叶大发《重修范文正公祠碑记》,以下同)。于是“慨然捐钱,市木甓砌而新之。”事闻高邮知州姜公,“亦遣木材相其成”。新建之范公祠,基址南移,为屋三楹,高达宽敞,并将昔年范公在兴化的“沧浪三咏”(《南溪驯鸥》《文会堂》《清风谣》)和《濯缨亭》《梅亭咏梅》两诗及陈垓初创范公祠所撰之《祀范文正公》勒石嵌于享堂两壁。时任主簿的叶大发为之撰碑,感叹曰:“吾侪学古人官,当志文正公之志。”叶大发,字茂叔,金华人。继陆元龄后出任兴化知县,任间以范公为楷模,“修治水利,民间无旱潦之患”。

元末农民战争几乎彻底摧毁了兴化唐宋古迹。旧学宫一片狼藉,仅范公祠尚存残屋。大明一统后,知县徐士诚重修了沧浪亭馆和范公祠,于洪武三年(1370)将学宫迁建至城内文林里(今儒学广场东侧,含英武路西隅)。

其时县衙以东有一座建于唐代的开元道观,开元观以东又有一座建于元代的五显祠。

五显祠又名五圣祠或华光五帝庙,供奉五通神,严复《有如三保》中说:“往者江浙之间有五通神,淫祀也。”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高邮州判胡尧元下令撤废。恰于此时,设于沧浪河畔的范公祠年久失修,遂将五显废庙中主体建筑华观阁改为范公祠,“肖公像专祀”(李春芳《重修范文正公祠堂记》)。未几,华观阁狼败,又将范公祠移至南殿,然其地湫隘浅秽,庄严缺失。

嘉靖七年(1528),知县杨恺决定迁址重建。杨恺号二溪,广东琼山进士,嘉靖六年至十年(1527-1532)任职兴化,方志载其“宽和精敏,植善除强,振扬文教”,是一个有作为的知县。

当时长安桥下东去有一座奉祀水神玄武的佑圣观,体量颇大,因道士散去,观门常闭,遂改建为范公祠。杨恺善书,亲题“范文正公祠”门额勒石于上,祠前跨街立“文正坊”。享堂照旧制嵌刻范公五诗,并将沧浪溪上旧祠内石供桌移入。石供桌石刻简洁,朴实无华,系南宋知县修筑城墙时从南方水运而来,以物轻叩,声若笙磬,名曰“琴台”。

二十五年后的嘉靖三十一年(1552),贬谪到兴化的县丞陈时霖,每到范公祠展谒,“辄徘徊四顾太息曰:‘堂宇不已卑乎!门庑除垣不已芜且圮乎!丹雘垩黝不已凋驳漶漫乎!是岂足以称崇德报功之典哉?’”于是再兴土木,“崇厥堂构,伉厥门垣。堂之左而北,为后寝,为翼室各三楹,皆撤其故新之。不数月而工竣。”(皆引自李春芳《重修范文正公祠堂记》)

陈时霖,字尚卿,福建长乐进士。”嘉靖三十一年(1552),以驾部副郎贬谪兴化县丞,第二年摄县事。其人敢作敢为,在兴化“救灾,筑城备倭”,免除杂税劳役,“善政甚多”。三年后擢升太平府推官,“行之日,邑民拥泣攀卧。”故李春芳在碑记中赞他“盖亦有希范之志云”。

此后多有修缮。如清代康熙间徐步云《重修范文正公祠碑记》记载,邑人黄本泰“鸠工庀材”“凡五阅月而祠成,门坊堂庑,焕然崇丽,增于旧规。”施工过程中,“以需费浩大,犹惧不继”,但出乎意料的“助役者众,云集响应。”由此可见,建祠修祠,合乎人心,亦可见景范文化在兴化影响之深远。

此次修缮后,知县赵璠在范公祠后院设立景范书院,亲题“景范祠”于堂檐。赵璠字鲁玉,陕西麟游进士,康熙五年(1666)任兴化知县,方志载其“清介自持,爱民如子”,且吏治甚严,“吏胥无从染指”,也是一位景范传人。他去任后,兴化百姓为其“立木主附祀于范公祠”。

时至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三十三年(1907)兴化奉省令设教育会,会址便设在范公祠原景范书院内,设正副会长各1人,评议员8人,于范公祠常设办公。其时西学渐兴,新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对教育会会员提出新的要求,于是下设小学教员研究会,每月于范公祠开会传达交流。特别聘请于清末赴欧美日留学者(多为同盟会员)指导演讲,为新式教育的设立作铺垫。一直到民国十七年(1928)方移入其时的教育局内(学宫)。

抗战爆发后的1939年,江苏省政府迁至兴化,范公祠常为军政部门占用,日见衰颓。1940年,日机轰炸,范公祠受损严重。迨至1946年底,国民党“还乡”,残墙败垣被任意盗用,就连《重建范文正公记》的石碑碑身也成了新建的某公馆的踏脚石。

1948年底,兴化全境解放,战时和战后恢复期,经济力量薄弱,无力修复,便将范公祠改建成兴化工人俱乐部(今长安路东侧,昭阳街道城中社区医院)。与此同时,曾作为范公祠临时场地的华光五帝祠(明嘉靖间改作关圣庙)也因战被毁,改作新华电影院。茅山景德寺改作粮库,最早的范公祠和五贤祠随同古刹一起幻灭,城区南门沧浪溪上范公祠旧址连同沧浪亭馆、三闾遗庙一同改成了兴化木材公司。

2008年,兴化宋元古衙(明清改作主簿署和县丞署)移址重建后,便于大堂两庑设置范仲淹纪念馆,搜集历史上范公祠遗物,如南宋时期的范公祠石供桌(琴台)、明代中期李春芳《重建范文正公祠堂记》的石额以及明晚期的《刘公遗爱碑》碑身等,连同范仲淹任职兴化时的丰功伟绩(筑范堤、立学宫、兴城市、肃吏治)以及千年景范文化形成的一条清官文化链一并展出。范公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制成抱联立于仪门两侧,“文正流风”旧匾以及“昭阳采邑,文正儒基”旧联重新制作展示于大堂和迎翠亭。

所谓“祠”,实际上就是纪念馆或纪念堂,新建的范仲淹纪念馆就是范公祠。

按照规划,将把大堂后的兴化博物馆现有办公室改为古衙二堂。二堂即“景范名堂”,是当年范公听政和办公之所。按志书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1),知县黄万顷将范仲淹“退而省其思”的县署二堂,改作“景范堂”,以示景仰自励。内悬“退思堂”“四知”“知畏”诸匾,用东汉杨震的典故,宣示为官至“清”的理念,至今仍有警示居官者“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现实意义。

二堂落成后,将与古衙、西园(小梅岭、范公手植梅、梅亭等)共同构成历史上昭阳十二景之一的“景范名堂”。

倘若在今沧浪公园沧浪亭的基础上,添建濯缨亭、官船码头和牌坊,那么另一处纪念范仲淹、同样是昭阳十二景之一的“沧浪亭馆”也会重新焕彩,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加上浓浓的笔墨,且为落实习总书记“反腐”工作思想增添一处廉政教育基地。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