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里下河”名称
□曹生文
“里下河”这一名称直到晚清时期才开始出现,距今不过短短100多年。如今它的空间界限已经十分清晰,“里下河”是指里运河以东,串场河以西,北至苏北灌溉总渠,南抵通扬运河,总面积为13510平方公里的一片苏北沿海湖洼平原。不过在晚清之前,它或者叫做“下河”,或者叫做“东下河”。不仅名称有所变易,其涵盖的地域范围也一直处于变动之中,这些名称和地域范围的变更,反映出历史时期里下河的地形变迁。
南宋绍熙元年(1190),曹叔远在高邮军《五龙王庙记》中说:
(清水)潭以东,地势益倾陊,里俗号称“下河”。
这是关于“下河”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宋代时的“下河”是指淮扬运河以东包括兴化、泰州、盐城等在内的大片地域。
关于“下河”一词的具体含义,至少存在3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指淮扬运河以东各条河流的总称;二是指一条特定的河流,即串场河;三是指淮扬运河以东的平原地区,由于这一地区地势低下,因此将运堤以西称为“上河”,运堤以东称为“下河”。通常认为,第三种说法更接近“下河”的本义。
明代时里下河名为“东下河”,所沿用的仍是宋人的说法,即淮扬运河以东。明代时淮扬运河是沟通江南与京师的经济大动脉,也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重要地标,用“东下河”这一称谓,可以更明确地标定出所涵盖的地域范围。明代的“东下河”包括江都、泰州、高邮、宝应、兴化、淮安、盐城等州县,合称为“下河七州县”,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里下河的地域界定,是以政区作为主要划分依据,地理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晰,比如海滨的淮南盐场是否包含在里下河范围之内,对此就很难加以确认。
到清代中叶,里下河仍称“下河”,州县数增至10个:江都、甘泉、泰州、东台、高邮、宝应、兴化、淮安、盐城、阜宁,称“下河十州县”。
在“下河十州县”中,东台、阜宁两县濒临海滨,置县之前分别称东台场和庙湾场,因此清代中后期的里下河是指以淮扬运河为西部界线,往东一直延伸至海滨的广大地域。曾国藩在一封奏折中说:“淮扬里下河产米最多,而盐场为大利所在”。可见清代时的里下河,可能还包含有部分淮南盐场在内。从这封奏折还可以看出,迟至晚清时期,已经出现了“里下河”这一名称。由于范公堤以东是由泥沙淤积而成的滨海平原,其地貌特征以及水系、物产等都与范公堤以西有明显不同,因此将范公堤以东的滨海平原涵盖在里下河范围之内,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就很不合适。
民国初年,“下河”正式更名为“里下河”,其中的“里”是指“里运河”,即淮扬运河。新中国成立之后,出于治水的需要,又重新界定了里下河的地域范围,将范公堤以东的滨海平原排除在外,分别以通扬运河、苏北灌溉总渠为南部和北部界线,以里运河、串场河为西部和东部界线,位于这四条河流之内的地域统称为“里下河”。这四条河流都是由人工开浚而成,河道平直,构成一个巨大的梯形框架,因此在这个框架内的里下河,整体上也就呈现为一个比较规则的梯形形状。
“里下河”具有非常鲜明的地理特征,有着与周边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尤其是位于里下河腹部的兴化。关于明清时期的兴化地理,县志留有记载,明代《嘉靖兴化县志》说:
沧海远环于东,珠湖迥挹于西,南望大江,北指长淮,地气毓灵之会。镜中水色,出没鱼龙。虽无山麓,实阻水为固。若襟六溪,带五湖,桥枕凤凰,沟盘龙虎,皆一邑之大观也。
清代《康熙兴化县志》说:
兴化东濒海,北距淮,湖波浩荡,城郭置其中,一泽国也……其水势迴绕,风气之秀,发为人文科目之盛,甲于江淮。
兴化境内湖荡相连,水网稠密,水汽氤氲的自然地理环境,滋养出淳厚与灵秀兼具的地域民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塑造地形的同时,地形也塑造了我们。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