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3年05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兴化中医
2013年05月14日

朱良春的风骨与情怀

   本文字数:1091



□/朱 杰

1917年出生的朱良春为朱熹公第29世裔孙,蜚声医坛,饮誉海内外,96岁高龄,仍沉潜治学,精神矍铄,每日读书5小时以上,是一位理论联系实践的中医临床大家。清明时节,我怀着虔诚和敬意踏上南通之行,不仅亲聆大师教诲,还认识了朱老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中医杂志》原副总编、现居英国牛津的泰兴朱步先老先生,恰好我正在读他的《寒热并用药对串解》、《普济本事方发微》。还有《伤寒研究大成》的作者吕志杰教授,中医卫士曹东义先生,以及很多仰慕已久的中医学人。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濠河岸边的北濠山庄有一幢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红色小别墅,那就是朱老的家。四壁挂满前贤照片、名人字画,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业师章次公先生的手书“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章次公先生谆谆告诫:“医虽小道,乃仁术也,要以身尽之,方能竞其业,否则罪也。”还特意赠送一方寿山石印章:“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朱老铭记并践行了一生。朱老是我国最早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学者,强调中、西医各有所长,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和特色所在,同时要宏观与微观相参,才能不断破解疑难杂症。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朱老勉励我们:“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循此以进必将成为上工大医也。”这是朱老对中医后生的寄望,也是朱老本人成功之路的真实写照。朱老从医近80年来,坚持“每日必有一得”的座右铭,日则应诊,夜则读书、写作。他对经典医籍作过深入的研究,对清代叶天士、蒋宝素和近代张锡纯等名家著述,无不用心博览,又留意搜集民间有效的单方草药,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朱老晚年,仍与时俱进,敢为人先。1992年,他率子女创办了全国首家民营中医药科研机构: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后来又新建了良春中医院。全国各地病人纷至沓来,再次证明了疗效是硬道理。朱老在发现、培育人才方面,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众所周知朱老礼贤下士、催生南通“三枝花”的故事:叫化子季德胜和他的蛇药、土医生陈照和他的瘰疠拔核药、成云龙和他的金荞麦。他们当中有两人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一人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在杏林传为美谈。

朱老桃李天下,胸襟博大,对学生循循善诱,倾囊相授。“经验不保守,知识不带走。”“学我者,必须超过我!”“吾侪应以宋代张载所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担当意识、民本意识、人类意识之中华民族不可磨灭之精神,为振兴中医药事业竭尽绵薄之力。”这是朱老的心声。

得失塞翁马,

襟怀孺子牛。

活水出橘井,

良医写春秋。

手捧朱老赠送的著作《朱良春医集》、《虫类药的应用》,我感到了肩负的重任。从心灵的远望到真切的靠近,不仅使我学业上有了领悟,精神上更得到了一次洗礼。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