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观音山
观音山鸟瞰
□杨玉贵
观音山,位于东莞市樟木头镇境内,历史悠久,地势险要,原始次生林苍翠连绵,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有着浑然天成的美景,还有许多动人的历史传说和人文情怀,素有“南天圣地、百粤秘境”的美誉。
走进观音山,就像走进了佛教徒肃默的殿堂。盘山路上一块块绿字碑文,游吟之中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清洗。最高峰上的观音圣像,左手持净瓶,右手执无畏金刚印,那特定的布教手势,仿佛是悄然无声的磁场,在这片与世无争的佛国净土上,让所有来自尘世和喧嚣的世人,有了寄托物化的梦想和虔诚。
走进观音山,就像走进了和谐永恒之境。一簇簇清高脱俗的竹林,一棵棵镂刻沧桑的古木,还有那迷蒙的雨雾,悬叠的岩石,超凡的湖泊,一切都显得安详静谧。相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初入中土时曾在此停留,给这座山增添了仙气,于是这山上有了祥云、有了寺院、有了菩提、有了梵音、有了悲悯,也就有了我们今日游览的情怀。山顶上的观音古寺,据考证,始建于盛唐。古寺因有观音菩萨幻化三十六法身之说,千百年来,青灯长明,香火鼎盛。
走进观音山,我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一座具有人文高度和宗教意蕴的精神之山。山峰的青翠和佛教的氤氲、自然的灵秀和人文的点缀、地域的高度和精神的象征在此融为一体,彰显出一种禅境的文化气息。循着一条掩蔽在茂密林间,披着墨绿青苔的幽深小径,缓步其中,芳草鲜美,饱含负离子的芳香空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满目的绿色林海,苍苍莽莽,黯然生机,俨然一派生生不息的气象。蝉悦莺啼,叶翠花繁,蜂舞蝶恋,无论穿行于林间,还是拾级于陡险崖,总有美妙之音飘绕入耳,总有盎然之态鲜艳夺目。
我惊异这里的人文和景色。这里的山川、佛像,似乎和这里的人一样,让我有了人、地、佛融为一体的感觉。他们在追求快乐和幸福的同时,也在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与神的精神共同释放。行走在这片人文精神关照的净土,这片佛光普照的天地,我以我天性笨拙的思维在静静中默想,细细地品读着观音山的一切。
对于观音山,我实在难以用笔墨描写出她的美妙,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那999块极具灵气的优质花岗岩,拼装出33米高、重达3000多吨的花岗岩观世音圣像,端坐于居高临下、一览众生的山顶。她面相丰腴、慈祥、和蔼,神态安闲、和平、宁静,以蓝天为幕,森林为景,山峰为座。观赏中,让人感到一种真实生命的某种韵律;朝拜时,我除了敬畏,更多的则是无比的亲近。
清高脱俗是佛境界,四大皆空是佛境界,普渡众生是佛境界,包容天下也是佛境界。站在观音圣像前,我仿佛看见了那朵朵吉祥的莲花瓣在静静地飞翔。观音菩萨以无量的智慧和神通,洒向万物以灵性根。宝刹钟声在原始森林里回荡,低沉而浑厚。钟声错落有致地氤氲了秋天的万木,与落叶飘零的声音交融在一起。我庆幸得到了一片金黄色的叶片,这是在佛的境界里沐过的净品,包容着山的灵性、山的品格、山的气质和佛的喜怒哀乐。
在古树博物馆,我沿着一条“树说的历史”向历史的深处“穿越”。看到了明清时代的青檀树、格木树,也看到了唐宋元时期的隆兰树,还有秦汉寒冷时代的青格树,最后走向热湿时期生长在四五千年前的那些青皮树。在“穿越”过历史之后,我又回到了现实。观音山,太多厚重的历史和人文积淀,总是将历史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观音山,是吸日月精华、天地灵气、雨露琼浆的灵山。人类诞生于大自然,无论怎样进化和发展,人类的一切快感和幸福,都离不开大自然。自然的山水草木,与人共呼吸、同生存。这里的人敬畏观音山,把它当做佛来供奉,不敢对它有丝毫的损害,这也许就是人们要寻找的人与自然最恰当的相处方式。人可改造自然,但不可不尊重自然。普天之下,自然之道,天地共生,万物为一,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灵性相通。荀子说过:“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观音山,或许就是南国一块纤尘未染的碧玉。
观音山,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摒弃了城市的奢华,向人们倾注了一份宁静和超然。观音山无疑成为人们心灵疗伤的金钥匙,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处洞天福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才是人类的、自然的福音。
今天的观音山,不仅能供人观赏,更能令人思索。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