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庄良渚先民如何交通出行?
□陈学文
良渚聚落水运示意图
蒋庄遗址158号墓出土的独木棺
远古时代是个洪水猛兽的时代,人们从洪水中首先学到的是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其次是在捕捞鱼虾贝蛤的实践中体会到水的浮力,所以利用水的浮力,学会漂流或者泅水的本领,应该是古人在躲避山洪暴发、海潮侵袭和捕捞水生物资的首要的生存技能。
罗欣《物原》曰:“燧人以瓠济水,伏羲始乘桴,轩辕作舟。”这里说明了古人水上交通的三个阶段。先是抱着葫芦,或在腰间缚上几个大葫芦增加浮力,手划脚蹬泅水前进。也有用牲畜皮革制成皮囊,留下一只后腿充气,皮囊制成后系在腰间,助力泅水。“乘桴”就比抱着葫芦泅水高明了很多。桴是人类发明的浮筏,是将几根树干或竹竿绑在一起,利用它们制造的浮力载人前进。更高级一点的水上交通方法当然是乘舟渡水了。舟是谁发明的呢?《物原》中说是“轩辕作舟”,但《周易·系辞下》谓黄帝尧舜时“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山海经·海内经》说是番禺作舟,《吕氏春秋·勿躬》曰:“虞女句作舟”,各种传说不一。而舟楫的发明,显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给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木桨和陶船,不但已有舟船,而且是用木桨划行的,比随水漂流更进了一步。在时间上比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要早得多,并且证明了舟楫是长江流域的先民发明的。
2010年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小林街道上环桥村的茅山遗址,发现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独木舟,全长7.35米,最宽0.45米,这是良渚文化首次发现独木舟,也是目前国内考古发掘出土中最长、最完整的史前独木舟,距今5000年了。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过独木舟木桨,桨翼长0.965米,宽0.19米,柄长0.87米,用青冈木制成。汴家山周围有良渚先民遗落的木桨,在这个聚落的南部水岸处,发现了140多个木桩,底部削尖,插入原河道的淤积土中,它们的顶部架有水平分布的横木。这里曾经有过一个大型码头,码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沿岸的埠头,由三排并列的木桩支撑,一部分是外伸的栈桥,以大致等距的横排木桩为桥墩,两者构成一个L型的木构码头,体量较大,可以同时停泊多只独木舟或竹筏。
后来发现的良渚古城,城墙内外水道纵横,舟楫穿梭。经过详细的考古勘探和解剖发掘,城墙上发现9座城门,其中8座为水门,水门是城墙被河道隔开的地方。四通八达的水门将纵横交错的古河道串联起来,人员物资通过舟船往来于城内城外。城内外河道经过水门相接,构成内外水网与水路交通体系。这些都充分表明了良渚人水上交通的先进和发达。
与太湖流域环境类似的泰州地区,属里下河沼泽平原,同样河湖港汊,水网密布,既通江又达海,可以说是“大泽茫茫不通陆”,无舟不行,因此决定了蒋庄人必须具备生产舟楫等交通工具的能力。
距今5000多年的蒋庄文化遗址中发现的158号墓的船型棺,显示了蒋庄人高超的独木舟制作技术,它虽然是棺材,但却是从独木舟而来,泄露了蒋庄人造船的秘密。它长约3.2米,宽约1.47米,是由一棵几个人才可以合抱的整木制作而成。蒋庄遗址中的船型棺,底板较平,两头有横板。蒋庄遗址虽然没有发现木桨这样的划船,但出土了一把两米多长的橹,并且保存了很长时间。
桨是最原始的船舶推进工具之一,应该是在舟产生之后才出现的。最早的桨是人的双手,因为初时人们是抱着葫芦或一根树干,或坐在独木舟上,利用两手划水,所以,桨是手的延伸。橹的外形有点像桨,但是比较大,一般支在船尾或船侧的橹檐上,入水一端的剖面呈弓形,另一端则系在船上。用手摇动橹檐绳,使伸入水中的橹板左右摆动。橹摆动时,船跟水接触的前后部分会产生压力差,形成推力,推动船只前进,就像鱼儿摆尾前进。古人有“一橹三桨”的说法,就是说橹的效率是桨的三倍。从桨到橹,应该是划水工具的提档升级,蒋庄人既会用橹,则用桨根本不在话下。
独木舟的诞生,使人类向造船业走出了一大步。独木舟具备了干舷,可以避免浮筏等水运工具时刻遭受水浪侵袭的危险,增加了船的稳定性。
《蜀记》中说,大禹治水在四川梓潼砍伐了一棵直径一丈二寸的巨木,造出了一条巨大的独木舟,于是巡游各地指导治水,最后得以平息洪灾。即便这个传说是真的,大禹制造独木舟的时间也比蒋庄人晚了1000多年。
我们有理由认为,蒋庄人在成功制作独木舟之后,也使制造木板船成为可能。蒋庄人从太湖流域千里迢迢赶到江淮平原东部,可以说渡过了成百的河流湖泊,渡过了浩大无边、波涛汹涌的长江,如果仅仅借助舟楫,而没有木板船的助力是难以支撑的。蒋庄人为了制作神圣的玉器,必须从遥远的南方运来玉石原材料,没有木板船的助力,恐怕也是难以想象的。
研究表明,蒋庄遗址出土的玉器中有40%是岫玉,这是蒋庄玉器与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核心区玉器的最大不同点。也就是说,蒋庄的玉石原料,除了来自溧阳小梅岭和天目山余脉的透闪石外,还有另一种良渚核心区不曾出现的材质——岫玉。这里透露出的信息尤其值得重视,完全有理由认为,蒋庄人已开拓了海上交通。
岫岩玉山生水藏,质地坚韧,细腻温润,光泽明亮,色彩丰富。具有块度大、色度美、明度高、净度纯、密度好、硬度足六大特点,自古以来就是理想的玉雕材料。岫玉的产地在哪里呢?在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从江淮东部的里下河地区到几千里之外的辽东半岛,再回到蒋庄,那么遥远的距离,蒋庄人是如何将制作岫玉的原材料运回来的呢?从陆路走的话,和平时期还行,可以借道。一旦处在战争等非常时期,陆路无论如何也走不通,北方强悍的大汶口部落根本就是无法穿越的铜墙铁壁,唯一的办法就是走海路,沿着海岸线来回往返。这貌似让人难以置信,但却使蒋庄人的海上交通线成为超越想象的可能。
这条路线大体是这样的:从蒋庄出发,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历经艰辛到达胶东半岛,再渡过渤海海峡到达辽东半岛南部沿海,进入岫玉产地。在这条运输线上,不可避免地会与以大汶口、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山东地区原始部落及辽东半岛的原始部落发生密切接触。这些部落都有着发达的玉文化传统,和平时期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甚至会发生大规模的物物交换,而到了战争时期,这条交通线就会不复存在。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