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5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文化
2023年05月09日

兴化:让传统淮剧“活”起来

   本文字数:1341

□特约撰稿  孙荣庆

 

作为地方戏淮剧的最早发祥地之一,我市近年来始终坚守传统地方戏剧阵地,做好传统地方戏“淮剧”的活态保护。

数年前,兴化市淮剧团向市委、市政府及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提交请示报告,分析总结当前传统淮剧存续与保护现状,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承、保护和振兴淮剧的发展路径及对策,推动淮剧“活”起来,传下去。

 

政策利好,淮剧保护成绩可喜

 

随着国家、省、市实施传统戏剧项目振兴政策的落实,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化淮剧得到了地方政府部门的更多关注。

2018年4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批准兴化市淮剧团成立兴化淮剧演艺有限公司,并与扬州市文化艺术学校联合办学,向全省招收、培养一批“淮剧幼苗”,给传统淮剧注入新鲜血液。在著名作曲家赵震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江苏省淮剧团团长陈明矿、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汤红英及著名演员陈金巧、柏赞东、陈波、瞿久干等兴化老艺人的教导下,出现了“严师出高徒”的良好现象,特别是优秀学员杨承帅和姚家莹主演的传统淮剧赵五娘《书房会》一折在舞台上传承了老师们的唱腔甜美、吐字清晰的风格,表演俗中有雅,栩栩如生,陈派等唱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这些学员们登台亮象后,受到南京、姜堰、高港、海陵等市、区及兴化城乡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除此而外,我市借助重要节庆及非遗展示演出活动,为传统地方戏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扩大了“兴化淮剧”的社会影响力。

 

打破壁垒,让淮剧市场活起来

 

当前,像淮剧这样的地方戏市场,大多数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通过“送戏进社区”“进万村”等惠民工程,丰富城乡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但是,观摩演出的观众中老年群体占了绝大多数。

“市场运作、营销人才和推广理念的缺乏,忽视地方戏淮剧项目观众的培养,固有观众日趋老化、消亡,新的年轻观众群没有形成,这就造成传统淮剧买座率下降。”业内专家普遍有些担忧。要想地方戏淮剧“活”起来,就要不断培养观演习惯,使其回归市场。

不少业内人土认为,地方戏淮剧里的传统戏剧项目,无论是剧本题材或舞台形式,都需要借助现代舞台艺术的创新和延展,其剧目唱腔、程式表演等更需要进行创新,寻找顺应时代潮流,成为让大多数观众接受并理解的艺术方式。

如今,淮剧这个土生土长的地方戏,虽然已经从过去的田头、庙宇、街头唱到了舞台、剧院,从苏北农村唱到了江南的名城大埠,从“草台班子”转换成专业剧团,但是回头看一下观众,缺乏年轻的身影。

 

培养观众,让淮剧文化传下去

 

我国幼儿科学实验奠基人陈鹤琴曾经说过,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国情。要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发展本国特色及各省、市特色。传统淮剧和其它戏曲一样,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各城乡中、小学开设传统戏曲课,印制剧目教科书,开展淮剧艺术教学,让广大中、小学生接触淮剧音乐教育,不失为一条良好的路径。此项工作必须做细、做实,才能使更多的青少年喜爱淮剧,从而了解地方戏的内涵。

传统戏曲的发展、成熟、壮大,始终离不开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支持。富有本土特色的地方戏淮剧,它存在于市井之中,就像一席全民享用的“文化盛宴”,既是民间精神的一种释放,也是地方文化发展的一种激活,始终为繁荣地方文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