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5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散文
2023年05月26日

椋子 水舀子

本文字数:1837

□陈明干

 

椋子,木板箍成的拎水工具,两侧有竖称,上置横柄;圆筒状,比水桶小。根据容量,椋子又有大椋子和小椋子之分。其实,大与小,也只有几斤重的差别。里下河乡村的农户,家家都有椋子,既有大椋子,也有小椋子。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农人每天都提着椋子,到水码头上拎水,倒入水缸,供烧饭煮菜用。

水舀子,铁皮打制,粗瓷碗大小,是农人从水缸往锅里舀水的生活器具。

椋子也常常被农人当农具用,水舀子紧跟其后,做它的助手。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四月的里下河乡村,麦苗葱绿,油菜花金黄。春暖花开,正是各种瓜果类蔬菜育苗的最佳时期。农户家前屋后的空地、场头和圩堤边,经农妇除草、整理后,便成为各类蔬菜的落脚之地。前几天先育苗,将丝瓜、黄瓜、茄子、胡椒等一粒粒细小的种子放在茶杯似的土钵中,集中在桌面大的地方,盖上碎土,再用小椋子拎来水,用水舀子轻柔地浇水,缓缓渗透在泥土里。浇完水,农妇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保湿。

我看见我的邻居奶奶是这样为苗钵浇水的:她将水舀子靠近泥土,慢慢倾斜舀口,舀子里的水缓慢地落在泥土上;邻居奶奶移动舀子,水流跟着移动。一椋子水浇完,桌面大的地方也就浇湿了。她浇水动作慢,不是因为年纪大,而是为土里的种子着想。种子细小,又是松土覆盖,浇水快,或水舀子举得高、浇水重,会将种子冲刷出来。她浇水的动作,就跟她纳鞋底一样小心,生怕针尖戳到手指;又像是为熟睡的孩子拉盖被子,生怕弄醒孩子。

秧苗破土而出,青嫩嫩、绿油油的。农妇扒出土钵,小心地放在椋子底,移栽到先前挖好的小塘里。栽完一批,再用小椋子去拿苗。秧苗放在小椋子里,稳重,钵土不易松散。当一棵棵小苗都有了安身之处后,农妇用小椋子拎水、用水舀子慢慢地浇水。苗小、茎嫩,水舀子浇水不会伤断其茎叶。培育这类小秧苗,跟育婴一样,需要细心和耐心,不能着急。

如此连续多日浇水后,当一棵棵秧苗挺直了腰杆,伸直了叶子,戽水瓢才出场。

时令转到了立夏,秧池田里的水稻秧苗也碧绿清秀了。再过二十天,它们就像出嫁的姑娘,离开苗床,移栽到大田。“好苗长好稻。”“要想谷满仓,先要育壮秧。”农人深知壮秧的重要,傍晚,拎着半椋子化肥,均匀地撒施在秧苗间。若戽的是碳铵,农人还要站在墒沟里,用水舀子或双手攉水,将附着在秧叶上的化肥泼落到水田里。碳铵沾在秧叶上容易伤苗,只有将碳铵浇落,农人才放心地回家。

秋天戽麦种,也有农人用椋子的。一只椋子可装15斤麦种,一来一去,正好戽两个塆子。戽麦种讲究均匀,不能有的塆子上戽得密,有的塆子戽得稀。塆子大小一致,椋子里装的麦种斤量又稳定,农人算好了,每亩用种量30斤,一亩田4个塆子,正好戽两椋子麦种。年长的农人没有文化,有时,“拙(笨)婆娘数瓜子——死办法”也是好办法,不用算来算去,心里有数。

夏秋之时,里下河雨水频繁,暴雨连连,棉花、大豆等旱熟常常受淹。雨下得太猛,排涝站开足马力也不能使内河水位迅速下降。农人身穿雨衣,一刻不停,用吊桶打水,用椋子和面盆刮水,以“排内涝”的方式将田水排向田埂外,拯救水深火热中的庄稼。每一棵青苗都是一个生命,都是一颗丰收的星光。排内涝,就是利用一切可以排水降渍的工具,争分夺秒保庄稼,从洪魔口中夺收成,延误不得。

初冬,生产队种植的茨菇田、荸荠田采收完毕,就“放荡”了。放荡就是放开的意思,任何人都可以到田里寻找茨菇和荸荠。消息像长了翅膀,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带着椋子和竹篮涌到了田里。他们顾不得寒冷,用手在淤泥里扒茨菇,用脚在田水里崴荸荠。运气好,一个下午可以有半椋子的收获。

对于乡村孩子来说,一年四季,椋子里都装着快乐。

冬天和春天,大人们罱的河泥攉到了“泥坞滩”上。第二天一早,几个乡村孩子结伴,每人手里拿着一只椋子,匆匆奔往田野。经过一夜沉淀,泥坞滩上繁星似的爬满了螺蛳。孩子们用手拾,用绰网兜,将一个个仍在睡觉的小家伙拾进椋子。泥坞滩中间聚集的螺蛳,实在舍不得放弃,他们脱下鞋子,赤脚往里跑去……一个圩口转下来,每个人的椋子里都装满了螺蛳。

夏天,孩子们下河洗澡都不忘带上椋子和澡桶。他们在桥桩上、船底下摸,在河床上踩,将一把把螺蛳、一个个河蚌捞到了椋子里。澡洗完了,椋子里、澡桶里也堆满了螺蛳和河蚌。

秋天的泥鳅最肥美。每一条灌溉渠里都有泥鳅窜来钻去的。孩子们用泥土一段一段地打坝拦截,先用椋子刮水,尔后便搅动泥水,用双脚乱踢,用双手乱搅,甚至身子在淤泥里打滚。泥鳅哪里经得住如此折腾,纷纷从淤泥中伸出头来吸气,有气无力地浮游在泥面。孩子们双手一合,毫不费力地就把泥鳅捧到了椋子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