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6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楚水周刊
2023年06月16日

清代中后期兴化的圩堤

本文字数:3927

□文/ 曹生文

 

清乾隆七年(1742)夏秋,里下河发生特大水灾。《嘉庆高邮州志》记载:“(乾隆)七年六月廿七八九,大雨三日,上游水发,湖河水暴涨丈余,七月十五日开五坝,堵南北水关,上下两河田庐尽没,百姓皆就河堤、城关以居。诏发帑银五十万,普赈饥民,自八月迄于次年闰四月,民赖以安。”《道光泰州志》载:“七年夏秋淫雨,漕堤决,漂溺人民庐舍。”《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记载:“七年堤决,大水一昼夜直抵捍海堰,城市水深数尺,漂没人民庐舍无算。”《光绪盐城县志》载:“七年夏五月连雨,七月河决古沟,开高邮、邵伯各闸坝,水大至,台邑尽淹。”

这场殃及高邮、泰州、兴化、盐城的特大水灾引起了最高执政者乾隆皇帝的关注。不仅是因为朝廷为此拨付了赈灾帑银50万两,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水灾和“归海坝”的开启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开启了运河东堤上的南关坝、中坝、车逻坝和昭关坝,上游洪泽湖、高宝湖的洪水建瓴而下,泄入里下河,高邮、泰州、兴化、盐城等地的灾情才会如此严重。

当年十二月,河道总督白钟山上奏朝廷:“南关、车逻大坝拟请尽改为滚水石坝……坝下通海各口因势利导,并督率百姓修筑圩围。”这封奏折包含有两点内容:一是“归海五坝”正在建设当中;二是官方开始在里下河修筑圩堤、兴修圩田。

河道总督上呈这样的一封奏折,很难说有没有迎合圣意的动机。就在不久之前,乾隆皇帝还在重申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的治淮方略,即“导淮入江”,并且指出:“从兴、盐等县入海,路既辽远,沿海地面昂于内地,所有通海河港多被沙淤,即使疏浚极深,亦恐潮水内灌。”

然而这只是在公开场合的一种姿态而已,事实上乾隆皇帝的治淮方略正在酝酿、形成之中。很显然,河督白钟山已经非常精准地评估了形势,要避免乾隆皇帝的治淮方略给里下河造成严重的水患,最好的办法就是“督率百姓修筑圩围”。通过修建大面积的圩田,在里下河形成一道道牢固的防洪屏障,洪水下泄时不至于淹没村庄、农田,从而为乾隆皇帝的治淮方略增添更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正是因为白钟山的奏折呼应了乾隆皇帝的设想,因此很快就得到批准,并颁布了具体的修圩章程。《乾隆淮安府志》记载:“乾隆八年,列宪奏准兴举下河水利,复请淮扬等邑修筑圩岸,颁有条规。”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官都具备与河督一样的政治自觉。清乾隆七年之后,真正在辖区内“率百姓修筑圩围”只有盐城知县黄垣。据《乾隆淮安府志》记载,清乾隆八年至乾隆十年,盐城县一共修筑河圩1200里,里圩120里,荡圩151里。

在清乾隆二十年之前,高邮、泰州、兴化几乎都按兵不动,并没有积极响应朝廷号召。原因有三:

其一,容易引发水利争端。兴化县早在明代隆庆六年(1572)即循南塘旧址修筑有一道长堤,后又于万历十一年(1583)再次重修,由兴化接高邮,长120里,兴化人称之为“盘塘”,高邮人称之为“东堤”。此堤的修筑得到了前任内阁首辅李春芳的大力支持,李春芳《东堤成碑记》说:“隆庆壬申,余归田,言于盐院,出运使浚河银若干两,嘱守令尝一修矣。水至随坏。今以癸未正月大修东堤,起高邮,接兴化,为一百二十里,蜿蜒若青龙,巍然隆起若金鳌背。即水涨,安能夺堤而北?”

不过此堤修筑之后,导致泰州泄水受阻,因此就受到泰州方面的强烈反对,《崇祯泰州志》说:“兴泰一体被灾,然兴化自隆庆年间筑有长堤一道,隔住泰州之水,使不得急泄。每岁邵伯湖决,及减闸诸水,泰州屯宿独先,而渲泄独后。故连年泰州受灾,视兴化尤惨。”

李春芳贵为内阁首辅,由他运作而成的修堤工程尚且受到泰州方面的非议,到清代乾隆年间,这种来自邻近州县的阻力更是可想而知。而盐城县地处里下河水系的下游,顾虑较少,因此能够率先修筑圩田。

其二,阻碍行洪。《道光续增高邮州志》说:“今则圩多河窄,无地可容……且荡既成田,田复筑圩……近年有坝开数十日,甚或百余日,而水不泄者,上由圩埝太多,下因盐河淡水之禁。”由于圩堤修筑之后会隔断水流,导致泄洪受阻,因此治水官员通常会消极对待,甚至禁止筑圩。《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说:“治水之官,禁民筑圩,恐妨水道。”

兴化县城东南一带,地处车路河上游,而车路河正是洪水下泄的主要水道之一。《嘉庆高邮州志》记载:“南关大坝引河,水由运盐河,至兴化县车路河入海;车逻大坝引河,水由菱丝沟下运盐河,至兴化县车路河入海。”

泰州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泰州城北港口镇一带是在昭关坝水的行洪通道上。《泰州旧事摭拾》说:“运河各坝,昭关坝离泰最近,直对城北赵公桥,故坝开而水来最速,嘉庆乙丑大水,开昭关坝,江湖遍地,万井齐空。”

如果在上述地域兴建圩堤就会妨碍行洪,导致上游洪水不能尽快入海,从而酿成更为严重的灾情,因此在上述区域兴修圩堤也就无法取得官方的支持。换言之,在车路河上游得胜湖一带,以及泰州城北港口镇周边,堆筑垛田并且越堆越高,以此来抵御洪涝灾害,就成为当地人民的唯一选择。

其三,湖荡区修筑难度较大。如前所述,兴化县在明代隆庆六年时修复南北两塘,其中北塘地处兴化县北湖荡区,修筑极为不易,《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说:“次议修筑西堤,次议修筑南塘,至北塘则湖荡毗连,施工尤不易也。”

泰州城北港口镇一带也具备同样的地理特征。《雍正泰州志》说:“经鱼行北去十八里为港口镇,过此则为港口白矣,此泽茫无涯涘,似百川灌河。”

以上两地湖荡广阔,地形零碎,修筑圩堤非常困难,因此在兴化城北、沙沟湖荡区,以及泰州城北港口镇一带都无法修筑圩堤,为抵御洪水,以上地区同样都保留有数量众多的垛田,泰州人称之为“垎岸”,兴化人称之为“圃岸”。

事实上,兴化县在清乾隆十年(1745)即已试图修复西堤,不过在洪水冲刷之下,圩堤很快倾颓。《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说:“国朝乾隆十年,知县李希舜修筑,旋以水患频仍,堤亦圯。”这也说明在湖荡区不仅修圩难,圩堤的维护难度也很大。

随着运河东堤上五座减水坝的最终建成,乾隆皇帝的治淮方略也日渐清晰。清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乾隆皇帝颁布上谕:“下河高宝诸湖之入江、入海各有分途,小港支渠排比行列,但或淤或浅,水无所归。不特沿海兴、盐七邑被其患,而高宝首当其冲,城垣庐舍亦重为可虑。当使近江者入江,近海者归海,条理井然,深通畅达,不致泛滥,田亩则所全实多。”

上谕颁布之后,里下河各州县掀起一轮修圩高潮,原因有二:

一是水利形势的变化。乾隆皇帝的上谕标志着康熙朝制定的“导淮入江”治淮方略已经转变为“导淮入江、归海”。按照“近江者入江,近海者归海”的原则,每当上游水势过大,淮河入江水道不足以渲泄洪水时,就会开坝泄洪,洪水经里下河之后“归海”,里下河的水利形势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二是朝廷大员的推动。为配合乾隆皇帝的治淮方略,清乾隆二十二年六月,河道总督嵇璜奏请在里下河大兴圩岸,并且建立了一套考核机制,要求地方官每年上报修圩数额:“责成地方官于农隙之时查明田间水道……逐年开挑,挑出之土,即堆成圩岸,以护田畴……每年将所挑各河造报督抚稽考。”

在以上两种因素的推动下,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之后,里下河兴化、泰州等地开始大范围修筑圩堤,兴建圩田。

兴化县在乾隆二十年即已开始修筑安丰东北圩,此后又相继修成中圩、下圩、合塔圩、永兴圩、林潭圩、苏皮圩、新庄圩、丰乐圩、福星圩、三角圩、南洼圩、六灶圩、八东圩、八西圩、双龙圩、合兴圩等,圩堤总长度约1100里。内有近900座村庄,约占兴化县全部村庄数的七成。圩田以及在圩田内部形成的村落,是清代中期之后兴化乡村社会的主体形态。

清代乾隆朝之后,为保障漕运安全,汛期时运河开坝泄洪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里下河由此沦为泄洪区。据《淮系年表》统计:乾隆朝自乾隆二十二年之后,共计开坝6次,平均每5年一次;嘉庆朝共计开坝13次,平均每2年一次;道光朝共计开坝15次,平均每2年一次;咸丰朝共计开坝4次,平均每2年半一次……

为应对洪水,高邮、泰州也相继修筑圩堤。在泰州所建圩堤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斜丰港堤。斜丰港堤是指从泰州樊汊镇至兴化县海陵溪河口的一段圩堤,长45里,肇始于清嘉庆十九年,《民国续纂泰州志》记载:“泰州斜丰港长堤,肇于嘉庆十九年,两江总督百龄、河督黎世序与奏办下河水利案内,借帑兴筑,于河道挑起河泥,堆筑成堤。”

此后随着防洪形势的日渐严峻,斜丰港堤多次兴修,道光二十四年,官民合力以摊捐入亩的方式筹集民间资金,再次修筑,由于斜丰港是洪水下泄的主要通道之一,水土流失严重,“旋修旋圯”,因此又于道光二十九年再次兴工修筑,并在咸丰元年由斜丰港堤向南延伸,修筑三阳河堤,向东延伸,修筑东台县蚌蜒河堤。《民国续纂泰州志》说:“东台县接筑蚌蜒河堤九十里一千六百五十丈,束水入海隅……是以咸丰年间,叠次大水,而泰境不受水患也。”

不过《淮系年表》却有不同记载,认为东台县蚌蜒河堤修筑于光绪十三年(1887):“光绪十三年,江督曾国荃奏调按察使张富年督办下河工程,疏导水利,又自泰县斜丰港堤之东,延筑东台蚌蜒河堤工九十里一千六百五十丈,以御西水。”《民国泰州志稿》也有相同记载:“十三年,陆州牧春江始详定督办下河工程,张廉访檄东台县自蚌蜒河接筑九十里,并由斜堤工程协济之,使泰、东合圩。”

以上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说明蚌蜒河堤的修筑不会早于清代咸丰元年。至于民间声称蚌蜒河堤修建于乾隆年间,名为乾隆圩,这一说法只是一种附会而已。

斜丰港堤修成之后,泰州的水利形势大为好转,然而兴化的水灾灾情却因此愈演愈烈。《民国续修兴化县志》说:“坝水路径由各引河趋南澄子河,归总澄子河。自泰县斜丰港圩堤建筑后,兴化独当其冲。首经棋杆荡,分布梓辛、车路诸河,灌满全境,始穿范堤,迂道入海,每逢启坝,鲜不成灾。”

圩堤虽成,却远非一劳永逸,清同治五年(1866)运堤五坝齐开,洪水冲毁兴化东乡8座大型圩田,白水茫茫,故园何在?数百年以来,挺立在惊涛骇浪之中守护家园的,并不是泥土堆筑的圩堤,而是千千万万里下河人民的身躯。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