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6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广角
2024年06月20日

沙沟镇:“小田变大田” 种田更加“甜”

本文字数:2218

斜沟村垛格平整现场

 

本报讯(通讯员 姜洪义 曹晨飞 全媒体记者 李祝海)耕地零碎化是制约农业规模经营的一大因素。沙沟镇坚持问题导向,严格遵循政策要求,在保障农民承包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小田变大田”改革,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和水平。除5个地处湖荡保护区的村不具备实施条件外,今明两年沙沟镇其他12个村全部实施“小田变大田”改革,今年先行试点4个村。斜沟村的土地整理、流转发包等工作已实施到位,仲寨北村基本完成部分田块整理、种植大户规范流转等事宜,崔垛新村、时堡村预计10月份完成试点任务。

 

唤醒“沉睡”土地,荒地变成粮田

 

斜沟村庄西北角,一块三面环水的“田字格”农田显得与众不同。四周的圩堤和中间十字形机耕路都是新建的,田间细碎的土壤袒露着黑色。“这里原来共有八十多个垛,经过机械平整,变成了一块粮田。原承包面积为98.56亩,现承包面积为171.26亩。斜沟村党总支书记马成云介绍说。通过镇招投标平台,这块田以每年每亩950元的标价发包,承包期5年,承包人首季以直播方式种植水稻。

斜沟村共有垛格面积5000多亩,其中受保护面积2000多亩。垛格大的1亩多,小的两、三分地,高低落差1米左右,虽也是农用地,因高低不平,四周临水,只能人工种些油菜、红薯、黄豆、玉米等旱谷作物。因在家老人无力劳作,部分垛格上面栽了些树,有的白白荒着。

“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后,斜沟村对这方垛格通过削高补低的方式,机械平整各个垛格及滩涂、水沟、水塘等,工程现已结束。“小田变大田”改革,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资源,增加了粮食种植面积。马成云说,下一步,村里还将继续向东改造平整垛格,盘活利用闲置、低效的土地资源。

与斜沟村相邻的崔垛新村,今年也将对涉及三个组共104.46亩的垛格实施“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经航测,实施到位后可形成粮田面积193.03亩,渗溢面积88.51亩。

实际上,去年崔垛新村就实施了这项工作,由垛格改造而成的98亩粮田,今年夏季收获的小麦亩均产量达850斤。

崔垛新村有3000多亩垛格,前期的洼地治理项目中,该村的一些垛格被作为临时堆土区。项目结束后,村里利用剩余堆土平整垛格,最终改造出约200亩的耕地。通过公开招标,镇兴龙村种植大户王广亚以每年每亩700元的标价,承包了其中的98亩。首季种植的小麦,产量超出预期,他期待秋季水稻也能有个理想的收成。

 

农田“化零为整”,连片耕种省时省力又省心

 

仲寨北村是泰州市“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村之一,此次实行整村改革。前些年,该村的3600多亩田,流转给了19个种田大户,只有十几个农户种了几十亩的“口粮田”。改革试点工作中,该村在认真核实农户承包地具体情况、征集种植意愿和改革意见、发动村民参与制定改革试点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以及承包户意愿,采用“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的方式,设置涉及9个农户、3个地块65亩的连片经营“自种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连片经营的三千二百多亩“流转区”,满足不同经营主体的多元需求。“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中,村里填平1条废水沟、7个废水塘,全村的1444块田合并为56块,更加有利于规模化种粮、机械化生产和农产品增效。

仲寨北村种田大户赵怀帮共流转了1080亩田种粮,其中在本村流转的391.5亩农田,分为7个圩口。经过此次调整,圩口数减少为2个,更有利于规模化作业。仲一自然村一组陈家圩的农田,以前由四个种田大户种植,农时大家都把机械呼啦啦地开到田头,现在调整给赵怀帮一个人,他再把其他圩口的田调换给其他种田大户,这样一来,大家种植面积都差不多,却不必东奔西走了,种田省时省力又省心。赵怀帮建有国家级的恒诚农机专业示范合作社,种植、管理、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他表示,将提高智能化农机装备水平,尝试创办无人化农场。

时堡村“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面积1224.23亩,主要集中在子婴河南,涉及农户236户,由6个种田大户集中种植,目前,该村与各农户和种田大户的沟通协调工作全部到位。按照生产河划分,村里将这些田块合并为16块,计划在10月份实施到位。针对今年夏收期间暴露出的大型秸秆捡拾机难以进田、损毁沟渠等问题,村里将借助“小田变大田”改革契机,完善田间工程,综合做好土地平整、沟渠体系、机耕路建设等工作,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

 

“大田”生“甜头”,形成“1+1>2”的叠加效应

 

“以前一壶油,如今3000元。”这是崔垛新村三组村民房爱平对“垛格变大田”的感慨。

常年做瓦工的房爱平有4亩多垛格,全部转让给他人种,每年人家提上一壶油菜油送给他当“人情”。去年垛格整理发标后,他每年多了3000元的流转租金。同时获益的还有村集体,每年也可从溢出面积中增加一笔收入。

“小田变大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调整,有效提高了生产力,形成农田增加、粮食增产、机械增速、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强的多个“增长点”和“1+1>2”的效应。

经航拍测绘,沙沟镇今年先行试点的4个村,均不同程度地产生渗溢面积。其中,仲寨北村试点面积为3659.14亩,渗溢面积为153.93亩;时堡村试点面积为1224.23亩,渗溢面积为39.73亩。斜沟村的98.56亩垛格、崔垛新村的100.46亩垛格,分别渗溢71.26亩和88.51亩。以仲寨北村为例,渗溢面积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原来私下流转的1466.83亩土地,规范流转后可增加村级管理服务费14.67万元。斜沟村的垛格发包后,原承包户每年可获得流转租金5.4万元。村集体渗溢面积加管理费等,每年可增加收益10.7万元。

种田大户除了种田更加方便高效外,通过规范流转也可享受到更多的惠农政策。村民高中芳在仲寨北村流转了300亩农田,凭规范流转合同,5月中旬到当地的农村商业银行办理了80万元、为期三年的惠农贷,用以解缴两年共60多万元的流转租金和购买农资。惠农贷优惠利息加上农业部门的贴息补助,高中芳每年因此可少支付利息4.9万元。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