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千年文脉 延古城芳华
修缮后的万兴大典
编者按: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座城市都是时间与文化的交织画卷,而兴化,这座承载着千年风华的古城,近日迎来了它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高光时刻——成功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喜讯不仅标志着兴化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更为这座古城开启了新时代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
兴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风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从古运河畔的悠悠水韵,到明清古建筑的静谧雅致;从文人墨客的诗意留痕,到民俗风情的淳朴传承,每一处古迹、每一件文物都是兴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印证。接下来,让我们一同了解兴化多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不懈努力,共同见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的璀璨绽放。
兴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水城相依,境内河湖港汊纵横,素有“苏中水乡”“江淮福地”的美誉,也是中国小说之乡、文学之乡。兴化是国家生态示范区,拥有独一无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化垛田。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体兴化人民的强烈愿望。自2013年启动申报工作以来,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古城在人们的心中越发清晰,早已成为兴化人民共同的文化诉求。十多年来,兴化市将保护传承作为使命任务,一茬接着一茬干。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持精心保护、匠心利用,系统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以“绣花”功夫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致力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高位推动 绘制保护蓝图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需要一整套高规格的工作机制来推进。在申报工作伊始,兴化市成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下设“一办四组”,建立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为名城申报与保护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在规划保障上,为了把名城保护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兴化市政府全面梳理并编制完善历史文化保护各项规划,编制《兴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确定了2.46平方公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和8.86公顷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并于2014年获江苏省政府批准。此外,还编制完成了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村镇的专项规划。形成“点、线、面”一体、多层次、全覆盖的保护规划体系。
在专家体系上,我市于2018年聘请13位国内知名专家为兴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先后30余人次来兴调研考察,参加市政府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举办10余次专题讲座。
在资金统筹上,我市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平均每年投入6000余万元用于历史文化保护,主要项目有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北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古建筑保护性修缮工程及历史城区环境要素保护工程。先后对上池斋药店、兴化东岳庙大殿、成氏宅第、赵海仙洋楼、郑板桥故居、杨氏当典、施耐庵墓、杨家大院、李园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修缮,面积逾2万平方米。同时对牌楼路、长安路、英武路、公园路外立面进行传统风貌整修,整修面积12万多平方米,逐步还原了水乡古色古香的风貌。
组织保障 构建长效机制
今年2月8日,兴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和文物保护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它们分别负责统筹协调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区)的申报、保护和管理工作,以及承担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资源调查、科技保护、修缮维护及档案管理等职责。
两个机构的成立并集中办公,标志着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走上了新的征程,迈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对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科学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名城保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推动我市守护历史文脉、挖掘时代价值,扎实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大文章”。
与此同时,我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基础上,以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制定相关保护管理办法并实施,明确保护目标、保护对象、保护范围、保护利用和建设控制具体要求、各保护主体的权利责任、奖惩措施等。先后制定并颁布《兴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兴化市文物管理办法》《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管理办法》《兴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历史文化保护管理办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地方法制化支撑。
公众参与 完善保护体系
10月11日,“兴化伙伴”社区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仪式在昭阳街道长安社区举行,这标志着我市名城保护更新工作走上公众参与的轨道。
据了解,根据市委、市政府推进“两街区一名镇”保护更新工作要求,为扎实推进主城区金东门、银北门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工作要求,按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部署,正式成立由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昭阳街道配合、社区及相关志愿者队伍参与的“兴化伙伴”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在市青年志愿服务中心统一协调下,兴化市予爱社会工作事务所落实志愿服务个案及专业问题咨询指导,有序组织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更新需要公众的参与,通过充分听取居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让他们参与更新规划和实施的全过程,不但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而且增强他们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幸福感。”昭阳街道分管负责人说。
此外,我市多年来致力于营造浓厚的名城保护氛围,让公众知晓、参与到名城保护中去。我市多次举办“中国·兴化郑板桥艺术节”、“施耐庵文学节”、兴化籍书画名家回乡书画学术交流、当代名家书法展等文化活动,全方位宣传、展示我市历史文化建设成果。市申报办在兴化电视台、《兴化日报》、市政府网站分别开辟兴化历史文化专题、专版,全面系统地介绍兴化历史文化。市有关部门先后出版了《神奇垛田》《兴化八镇》《兴化历史文化100问》等历史人文课题研究专著和相关杂志。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地宣传介绍兴化历史文化遗产及名城保护知识,让名城申报与保护工作家喻户晓。
全媒体记者 林 鹿 徐苗苗 刘 娟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