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诺千金 生死不渝
——季札挂剑与板桥赠画
□ 陈麟德
春秋时吴季札使晋,身佩宝剑经过徐国,受到徐君的热情款待,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晋国之使,未即献剑,然心已许之。及使晋返,而徐君已殁,于是乃以剑挂徐君墓树而去。此事在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和刘向《新序·节士》中均有记载。季札不忘故旧、践信泉台的高风亮节,赢得徐人及千古墨客骚人的赞誉。徐人歌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剑兮带丘墓。”自汉以降,三国、两晋、唐、宋、元、明咸有吟家咏季札。三国·魏·曹植《赠丁仪》:“思慕延陵子 ,宝剑非所惜。”晋·陆机《吴趋行》:“穆穆延陵子,灼灼光诸华。”唐·杜甫《哭李尚书》:“欲留挂徐剑,犹回忆戴船。”宋·黄庭坚《李濠州挽词》:“挂剑自知吾已许,脱骖不为涕无从。”季札恪守诚信,挂剑酬友的美德永远彪炳千古。据方乘载,季子挂剑台有二:一在市区户部山西,有青石碑,上书“挂剑台”三字;另一在睢宁城西北约五十里处故黄河岸上。考睢宁旧志,徐君墓即在季札挂剑处。而云龙山的西麓十里杏花景区内也有一处景观为季子挂剑台,孰是待考。但不论在何处,挂剑台永远是友情与仁义的丰碑。
无独有偶,迨至二千余年后的康乾盛世,“扬州八怪”佼佼者郑板桥与兴化观音阁旵溶上人的生死之交,俨若吴季札与徐君的一诺千金坚如磐石的友情,板桥赠画与季札挂剑如出一辙。兴化北郊有著名古刹观音阁,明隆庆首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春芳与清陕西监察御史、《四库全书》纂修官、“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撰《碑记》及《重修碑记》。清康熙末僧时雨秉泰州祗树韫山老人心印始开法派,其徒旵溶道德高超,与郑板桥友善,溶尝索板桥作堂幅,未及执笔而溶已示寂,板桥题诗于画悼之。其题曰:“为观音阁旵溶上人画竹,身后之赠。”诗曰:“转眼人间变古今,同庚同志想知音。画成不负身前约,挂剑徐君墓上心。”结句用季札挂剑典,示与旵溶上人生死不渝的情谊,板桥洵君子也。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勿忘并弘扬季札挂剑和板桥赠画的守信美德,确为当务之急。切不可人在人情在,人亡断往来!那种“人一走,茶自凉”的炎凉世态,必将为新道德范畴所唾弃。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