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楚水周刊
2025年03月07日

耕读为业,成家600年文化传承

——写在兴化成家大司马府和成琎陵园御赐兴建600周年之际

本文字数:2747

□ 文/成授昌

 

公元1425年,乙巳年,明仁宗洪熙元年,洪熙皇帝为旌表兴化成氏四世祖成琎的功绩,追谥成琎为兵部尚书,御赐兴建兴化成家大司马府和成琎陵园,至今已经经历了十个甲子,时光走过了整整600年。

坐落在兴化城金东门的成家祖宅,御赐兴建以后,开始叫“尚书府”,后家乡人称为“成家大司马府”,现在这座古老的大宅门明代建筑风格保存完好,他的大体量成为全国现存的成家家族宅第之最,也是兴化众多家族古宅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建筑之一。走过四柱三门的高大的牌坊,走进修缮一新的大司马府,让人不由得赞叹它的气势恢宏。府内有东西两院,两个主轴,东轴有6进房屋,西轴有7进房屋,南北之间皆沟通串联。明代雕梁画栋、屋檐层叠的建筑风格犹存。这个建筑群有大小房屋13幢,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200平方米。 配有精致的长廊和庭院,院外周围以小青砖侧铺路面。现在古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00年风风雨雨,古老的大司马府至今熠熠生辉。

与成家大司马府兴建的同时,洪熙皇帝御赐城区西南马场基60亩祭田并兴建“尚书茔”,现在“成琎陵园”就是在原址上复建的。陵园主体为洪熙皇帝“奉天诰命”的御碑,耸立在方形的高台上,加上白玉石栏杆,整体气势恢弘。石碑前道路两边排列了石人、石马等,恢复了神道的原貌。青松翠柏绿竹映照着神道祭台长廊,形成陵园的特色,2022年11月被评为兴化市级文保单位。600年荣辱不惊,成琎陵园又焕发出崭新光彩,成为一个家族辉煌的见证。

城里四牌楼上“两朝忠荩”和“古之遗爱”两块金匾旌表成家几代人的历史功绩和崇高品质,这几处历史遗存是兴化成家人的骄傲,更是古城兴化的名片,为兴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光彩。

物质文明的背后其实有其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据家谱记载,兴化成氏家族在兴化落脚时,就形成了“耕读为业”的立家之本,后来又形成“积德存仁、致忠报国、质朴雅素”的家族发展的基调,成为家族的家风。600年以后,我们回眸这一切,不仅仅是因为“尚书府”和“尚书茔”的存在而骄傲,更多的是受到这种家族文化的厚重力量的震撼。

有历史学家说,人类传承到现在,其实就是在传承两个东西,一个是五千年的基因,一个是五千年的文化,一个是从生命往下传,一个是通过人文科学往下传。一个家族拥有一个共同的基因,一代又一代人就是在传承五千年的生命基因,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更是经久不衰。回顾一下,我们成家在兴化落脚以后,历经六百多年,二十几代人的努力,不仅传承了生命的基因,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家族文化资源,正因为这些文化资源,使得成家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高地,在水乡享有盛名。

徜徉在大司马府里,可见宅内大厅挂有金匾“锄经堂”,这是我们兴化成家的堂号,应该是我们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取“锄经堂”为大厅堂号,出于西汉倪宽“带经而锄”的典故,倪宽为西汉武帝时千乘人,自幼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寒,无力供读,靠给他人做饭和为人佣工维持耕读生活,但他少有大志,每次下地劳动,总将《五经》挂于锄钩,休息即读,终为汉武帝赏识。由此,“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此堂号有“耕读世家”传世的意思,追求“半亩砚田余菽粟,数椽瓦屋课桑麻”的境界,这也是当时的一种时尚。

兴化成家跟兴化很多家族一样都是元末明初“洪武赶散”时期从苏州迁徙而来的。据兴化成氏家族老人传说,成氏兄弟几个当时是每人一根扁担连夜过江到江北的,可见当时的仓促、简单,每人一个简单的行李担子,等不到天亮就出发了,非战争、非强迫是不可能这样的。试想一下,在暗黑的江面上,一只木船,上面挤满了北渡的汉子,几个弟兄相拥在一起,不敢说任何话语,有的就是满腹的心酸,此去前程莫测,此去从此经年。

幸运的是,早在家族祖先从苏州来到兴化水乡,一切从头开始的时候,聪明智慧的祖先就为家族定下了“耕读为业”的发展基调。强调通过农业生产解决生存温饱的基础上要读书,要有个人精神修养的追求和坚持。把“耕”和“读”相提并论,是祖先的智慧,从现代理论来看,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

据《兴化成氏家谱》记载,成氏家族兴化始祖成一德,字均绍,元代举人,“性纯厚仁义,德教垂重三吴”,素以“耕读为业”,世居江南苏州,富甲一方。兴化家谱记载,均绍二子岩甫,元赐进士第,曾授浙江嘉兴府知府,后因战乱到达兴化,是成家实际迁兴始祖。

尽管成家的祖先不是等闲人物,他们确立了“耕读为业”的起家基调,但是移民异地,单打独斗,还是十分困难的。兴化家谱记载“斯时我祖奋迹昭阳,起世单寒,积德存仁,制行廉谨”,以后人口才历年递增。

后来,岩甫生一子为三世祖成铨,成铨少年时怀有远大志向,但是动乱年代难于创业,而“公力事充拓,门第浸浸日盛,仓惶中教育诸子,皆具大观”。成铨生五子,其中二子为兵部尚书成琎。可以说,这是家族文化的种子在水乡大地的最初的收获。

《兴化成氏家谱》对成琎有着这样的记载:“公楷少隽异,夙事天人之学,志虑才干,同序生咸让为不及,尝称之曰,遇大故当大任斯,足以见成。生绳趋尺步,则区区樊笼者事尔。府君亦时自负曰,久治长安之略非有济变之才者不能。”这段记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胸怀大志,聪明睿智而又规行矩步的少年成琎的形象。

文林郎顾晏在成琎墓志铭里对成琎有这样的描述:“自幼敏给,状貌魁岸。德行淑均,才学明赡。”这也是对成琎少年求学时期的评价。

四世祖成琎为明代进士,先后任蔚州知州,北平布政使右参议,追随朱棣靖难,在管理大军粮饷装备、保卫北平安全、陪伴太子监国及献计献策方面尽心尽力,夙兴夜寐,恪尽职守。守北平、筹粮草、助监国、献良策,得到朱棣父子的信任与嘉奖。后来积劳成疾,病故在任上,先是被永乐皇帝追谥为吏部左侍郎,后又被洪熙皇帝追谥为兵部尚书。

家族中无论四世祖成琎还是九世祖成谐,以及二十一世祖成占春都是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或者学得真学问,成为功成名就的人物。以后成家的后代在生存努力的同时不忘读书,无数优秀的学子成为祖国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人才。在近现代时期,兴化最早的共产党员是我们成家人,兴化第一个秘密党组织的负责人是我们成家人,这些革命先驱留下很多传奇的故事。

“耕读为业”作为中国传统家族的立家之本,其文化传承植根于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与儒家思想交融的土壤中,无论是科举制度下的阶层跃迁,或是儒家伦理的价值塑造,这一理念不仅是一种生存策略,更凝结了古代社会对物质与精神双重追求的智慧。

兴化成家一根扁担到兴化,一颗文化的种子起家,至今枝繁叶茂就是靠的“耕读为业”这个家族发展的基调。朱熹在《家礼》中强调“耕以养生,读以明道”,将耕读上升为做人的修养。可喜的是去年成家成立了“成氏文化研究院”,开创家族文化高层次研究的新路。

抚今追昔,600年成家大司马府和成琎陵园焕发光彩,600年家族文化传承已使成家声名显赫,今后这种文化传承还要继续下去,成家要努力为水乡兴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再作贡献。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