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整治须杜绝“花架子”“一锤子买卖”
□ 孙贵书
戴南镇朝阳庄村在环境整治行动中,以民为本,遵循“老百姓说好,才是真好”的原则,努力打造“既好看又有用”的人居环境,村民的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兴化日报》3月26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掀起了环境整治的热潮。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整洁的村庄面貌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显著改善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然而,部分地区的环境整治却沦为“花架子”和“一锤子买卖”,不仅未能实现预期效果,反而引发群众的不满和反感。戴南镇朝阳庄村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借鉴的样本。
环境整治要以民为本,重视民生需求。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朝阳庄村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和需求。这种做法不仅使整治工作更加贴近实际,也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和幸福感。环境整治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单纯追求外在美观,搞“花架子”。相对而言,某些地方在环境整治中陷入“盲目模仿”的误区,硬性模仿外地的成功案例,把原本颇具地方特色的村庄改造得不伦不类,形成“千村一面”的状况。如此整治剥夺了村庄的个性,使村民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环境整治要尊重民意,鼓励群众参与。尊重民意是环境整治过程中确保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而一些地方在进行环境整治过程中,缺乏与群众沟通,往往是“几个人说了算”,甚至出现“拍脑袋”决策,导致许多不切实际的建设项目。如某些村庄在河边或空地上建起凉亭、移植大树,而对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停车场和公厕,始终不能列入实施项目,最终整治效果未能提升村民的满意度,反而引发不少怨言。朝阳庄村依据村民需求,填平污水沟塘建成停车场的做法,恰恰切合了村民的心声。这样的环境整治充分考虑了民众的实际需求,必然会赢得广大村民的称赞,让村民获得感满满。
环境整治要持之以恒,避免“一阵风”。环境整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常态化管理,需要“时时抓在手上”的工作作风。许多地方在环境整治初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然而一旦整治结束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放松管理,导致整治成果迅速缩水。这就要求我们,在环境整治告一段落、初具规模后,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经常“回头看”,定期对环境进行维护和管理,确保整治成果持久发挥作用。朝阳庄村坚持每天有人清扫路面,按时清运垃圾,定期擦洗垃圾桶,确保整体干净美观。相比之下,有些村庄的垃圾桶、垃圾亭成为脏乱之地,蚊蝇滋生,臭气熏天,朝阳庄村做足了实实在在的功课,交出了一份环境整治的合格答卷。
毋庸置疑,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优先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切实尊重民意,重视民生需求,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瞄准“既好看又有用”的目标,彻底杜绝“花架子”和“一锤子买卖”的短视行为,从而努力打造出“老百姓说好,才是真好”的人居环境。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