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烛影摇红成绝响 花鸟长卷遗后人
——刘天华壬申雅集纪事
■/朱 杰
友人送我厚书《文涌大江流——历代名人咏江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装帧清雅,封面尤见匠心:以江阴地图轮廓为形,长江奔涌化作一道遒劲粗线,与右下蜿蜒“之”字形线条相连,隐约构成一草书“天”字,气象顿开。
江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曾徜徉文庙、适园,登临鹅鼻嘴、黄山湖,三访华西村。马镇徐霞客远游启程处,引人无限遐思;中山公园铁佛寺内,巨幅青石狂草《心经碑》,令人屏息凝神。顾山昭明太子手植的千年红豆树虽未亲睹,但刘氏三兄弟故居中那一株,已足慰心怀。
捧读此鸿篇,惯循自创“首尾包抄”法。前览五十余页微倦,径直翻至书末。第522页,徐悲鸿为刘天华所绘素描肖像形神毕肖。回翻一页,徐悲鸿、张大千等联袂创作的《花鸟长卷》跃入眼帘,精神为之一振。谜一样的画卷,瞬间点燃探求之念。惜书中未详述,查考方知:画藏江阴市博物馆,纸本设色,长逾三米,宽约一尺,系刘天华长子刘育毅先生于1989年慨然捐赠。然画中各人所绘为何?画末长跋深意何在?一时难觅答案。为飨同好,不揣谫陋,试作钩沉。
画卷自右向左展开,十位画家于画处题款:
满川慎生汪溶、蔼士、非厂写、诵昭、燕孙补竹、羽仪、令嘉、大千居士写梅、悲鸿写松、君方写海棠。
末尾附139字题跋:
“慎生画栀兼画鸟,霭士燕孙竹两竿。三生石上水仙王,秀笔天南暖不寒。罗浮喑梦翠啁啾,大夫隆封媲列侯。寒香空谷欲何如,红烛低扶绝世姝。多事图中老少年,姃红杂貌于非厂。
天华属题,拉杂缀一诗,文言则盖无音节,新诗又似乎有韵,难乎其为韵文矣。若令白话朋友看见,必曰:此种文人妄费笔墨!将来堕入阿鼻地狱,岂非自作自受。壬申孟陬寿鑈记。”
题跋者寿鑈以一首七言诗巧妙点出每位画家与所绘:
“慎生画栀兼画鸟”——慎生开笔绘栀子、小鸟。
“霭士燕孙竹两竿”——霭士、燕孙各添青竹。
“三生石上水仙王”——王羽仪画石与水仙。“三生石”典出佛家轮回之说,寓前世今生来世之缘。
“秀笔天南暖不寒”——谭令嘉以娟秀之笔绘南天竹,鲜红果实予人融融暖意。
“罗浮喑梦翠啁啾”——张大千画梅。暗香浮动,翠羽啁啾,疑入罗浮梦境。“罗浮梦”代指梅花,典出隋代赵师雄于罗浮山遇梅花仙子的奇遇。
“大夫隆封媲列侯”——徐悲鸿画松。松树曾被秦始皇封为“五大夫”,位比列侯。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上泰山)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寒香空谷欲何如”——孙诵昭画兰,空谷幽兰,自吐芬芳。
“红烛低扶绝世姝”——宋君方画海棠,春风中摇曳生姿,恍若红烛映照下的绝世佳人,暗合苏轼《海棠》诗意,更巧妙呼应刘天华当年新作《烛影摇红》曲名。
“多事图中老少年”——于非闇画苋菜(别名老少年、雁来红),其叶红艳,为乡间佳蔬。寄语当学画中“老少年”,一语双关,寓童心永驻。
“姃红杂貌于非厂”——于非闇(字非厂)兴之所至,面飞红云,似返少年。“姃红”(正红)本喻端庄女子,此处戏言其率先以大片鲜红画苋菜,墨红错杂,光彩夺目,令两位女性画家谭令嘉之南天竹、宋君方之海棠所用红色亦稍逊风骚。
至此,画卷内容豁然开朗,自右向左依次为:
汪慎生(栀子小鸟)、汪蔼士(竹)、于非闇(苋菜)、孙诵昭(兰)、徐燕孙(竹)、王羽仪(水仙)、谭令嘉(南天竹)、张大千(梅)、徐悲鸿(松)、宋君方(海棠)。
寿鑈题诗后自嘲:应刘天华之嘱,题此拉杂韵文,恐遭友讥。
由此可知,此雅集由刘天华发起于“壬申孟陬”(1932年正月)。彼时新旧文化激荡,刘半农(刘天华之兄)力倡白话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风靡一时,诗中首创的“她”字同年获教育部承认。寿鑈作为传统文人,题款时踌躇难安:用文言恐被斥保守,用白话又惧嫌粗俗。最终硬着头皮,写下数行自认非文非白、似韵非韵的“尴尬”之作。今人观之,这种新旧交替间的“不成熟”,反透出奇逸之美与自然之趣,恰似魏碑由隶入楷的过渡形态,散发着天真烂漫的独特气息。
十一位合作者,皆当时艺坛名流:
汪溶(1896—1972):字慎生,号满川村人。花鸟画大家,尤精小写意,与陈半丁、王雪涛齐名。为人谦逊温和,人称“老好子”,或因其随和,故由他开笔。
汪吉麟(1871—1960):又名蔼士,以画梅著称,曾启迪齐白石“衰年变法”。
于非闇(1889—1959):字非厂,《晨报》副刊编辑,工笔画大师,与陈之佛并称“南陈北于”,瘦金体书法造诣极高。
孙诵昭(1878—1968):字宋若,女画家,以花卉见长,工诗文书法,中央文史研究馆首批馆员。
徐燕孙(1899—1961):新中国第一代连环画大家。
王羽仪(1902—1996):字雨簃,铁路工程师而跨界艺术。
谭令嘉:生卒不详,人称芙初女士,画风细腻,赋色妍雅。
张大千(1899—1983):画风多变,早年清新俊逸,中年瑰丽雄奇,晚年创泼墨泼彩。
徐悲鸿(1895—1953):立足“真”(师法自然)、传递“善”(人文关怀)、追求“美”(形式创新),融合历史叙事与时代精神,强调光影、解剖与透视,主张改良中国画:“古法之佳者守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宋君方(1900—1987):女画家,擅山水、花鸟。
寿鑈(1885—1950):原名寿玺,字石工,号印丐。篆刻大家,工书能词。叔祖寿镜吾乃鲁迅在绍兴“三味书屋”的启蒙业师。
合作者中,孙诵昭、谭令嘉、宋君方是女性画家,三星共耀;寿石工与宋君方是夫妻,双艺并辉。其时都活跃在北京,且多为“湖社画会”成员。张大千声名尚未如日中天。于非闇、孙诵昭同于三年前拜师齐白石。徐悲鸿早已蜚声海内外,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艺术学院院长,是齐白石的伯乐。刚刚过去的1931年,徐悲鸿在法国里昂和比利时布鲁塞尔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岁末七易其稿终成传世名作《九方皋》。此次雅集,刘天华无疑是灵魂与核心,同龄又是江苏同乡的徐悲鸿或为实际组织者,其兄刘半农、其弟刘北茂、挚友梅兰芳,亦大有可能躬逢其盛。
遥想壬申正月某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名家雅集,知音相会。刘天华欣然操琴,一曲新创《烛影摇红》,时而华美激越,时而悲怆低徊。丝弦震颤处,烛影摇曳;琴弓推拉间,红焰升腾。高超琴艺与动人旋律,点燃了满座画家的澎湃激情。宣纸铺展,笔墨淋漓;灵犀相通,妙手点染;风格各异,浑然天成。高韵深情,尽付此幅岁朝清供图。笔锋流转之际,似闻琵琶《飞花点翠》的清泠,如聆二胡《空山鸟语》的幽鸣。一幅稀世珍品,便在满堂喝彩声中诞生了。
岂料天妒英才!仅隔半载,刘天华赴天桥采录锣鼓谱,不幸罹患猩红热,竟于1932年6月8日溘然长逝,年仅三十有七。《烛影摇红》,终成绝响。
琴音逝处春山寂,彩墨凝时花鸟亲。半个多世纪之后,《花鸟长卷》辗转归乡。十一位艺林大家的丹青妙笔,无声地诉说着民乐宗师刘天华的绝世风雅,重现着壬申雅集那个美好时光里音、诗、画交融的刹那芳华。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