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6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时评
2025年06月10日

迁就教育危害大

本文字数:1297

□ 顾少俊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给儿女做了半辈子父母,临到老了却要给儿女们当“孙子”。这句网络热评道出无数老年人的心酸,也揭开家庭教育领域一个沉重的话题:父母在儿女的要求下,无原则地迁就,正在亲手养出不懂感恩的 “白眼狼”。

现实中,此类现象屡见不鲜。为激励孩子学习,家长用物质承诺层层加码:从 “考上重点初中就去旅游”,到 “考上名牌大学就买名表”,这种交易式教育将学习异化为获取物质的筹码,在孩子心中埋下自私与算计的种子,却唯独没让他们学会爱与付出。迁就教育的危害极大。有一对夫妇,对儿子的学习很看重,事事迁就儿子。儿子博士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并娶妻生子。这对夫妇自己花钱去上海带孙子。孙子上学后,他们准备回老家,临出发前,儿媳提出让他们在上海再买一套房子。这对夫妇为儿子成家已经掏空了所有积蓄,面对儿媳要一套房子的要求,欲哭无泪。

中国有句古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三岁的时候,其性格、习惯和行为模式已经开始显现,这些特征能够预示他们未来的性格走向和发展潜力。七岁看老,指在孩子七岁时,其个性和品格已基本定型。这些特征伴随着孩子的一生。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包办一切,极易让孩子形成“索取无度”的思维定式。这种观念一旦根深蒂固,成年后便难以扭转。家长在抱怨子女不孝时,更应反思:是否在不经意间,用无底线的迁就为悲剧埋下伏笔?

反观那些成功的教育案例,父母往往深谙“爱子,教之以义方” 的智慧。在上海,我认识一位姓王的朋友,五十多岁,因面容显年轻,大家都叫他“小王”。小王原来在美国工作,因为父母年岁大了,需要照顾,小王辞去美国的高薪工作回到上海。小王照顾父母非常细心,有一次,父亲生病,他守在床边,一会儿喂水,一会儿擦身,一刻也不松懈。相处长了,我才了解到,小王的父亲曾做过一个大城市的市长。上世纪八十年代,小王家中有程控电话,但他父亲将电话上锁并明令禁止私用。

小王对我说:“父亲不但不让子女用家里的电话,不让家里人乘坐公家为他配的专车,就连公家配发的信封、信纸、墨水,也一律不许私用。父亲给老家朋友写信用的信封、信纸,都是街上买的。”大学时有次放寒假回家,火车到站已经凌晨3点多,站外北风呼啸、寒风刺骨,没有公交,也没有出租车,万般无奈之下,小王给做市长的父亲打电话,请求派辆车接他,本以为这是特殊情况,父亲应该同意的,想不到,父亲拒绝地很干脆:“公车不能私用,这个规矩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破!自己想办法回家!”在父亲的教诲下,小王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在学校里,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外面不该占的便宜坚决不占。至今好多同学还不知道,小王的父亲是市长。这是一位有智慧的市长,放弃的虽是一时便利,收获的却是子女一生的正直与担当。

教育从来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价值观的培根铸魂。当父母将房子、车子、名牌当作爱的馈赠,却忽视品德培养时,本质上是在塑造情感的“空心人”。真正的父母之爱,应如《战国策》所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以规则划定边界,以言传身教树立榜样,教会孩子明是非、知感恩、懂责任。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养儿防老”沦为“养儿啃老”的悲剧,让亲情回归温暖与尊重的本真。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