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惜物之美: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 刘永福
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性。从个人生活到社会风尚,珍惜物力、敬畏劳动的“惜物观”,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是一种穿透物质表象、抵达生活本质的智慧。
厉行节约、懂得惜物,不是对生活的减法,而是对幸福的加法。日前,偶遇多年未见的老友。他常年在外工作,深得公司老总倚重,岁月在他身上并未留下太多痕迹,较为醒目的,是他腕间闪烁温润光泽的旧式手表。据他说,那是女儿送他的50岁生日礼物,戴了四五个年头了。手表虽旧,但温润光泽里却承载着一段无法替代的情感和记忆。
我的一位老同事,常年骑着一辆二八大杠的自行车,乐此不疲。那辆长城老牌车,被他保养得油光锃亮,仿佛包了浆的珍贵古董。我问他:“如果车子损坏了,现在还找得到人修理吗?”他说:“我自己就会修。”敝帚自珍,他自信的表情里流露出自得。
一个几年如一日珍爱一样东西的人,大抵上也是非常珍惜生活的人。他们审美稳定,感情专一,理智清醒,内心坚定,明白什么最适合自己,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老一辈常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种敬畏源于物资紧缺年代的生存体验,更沉淀为一种生命哲学。如今,随着时代发展,物资极大丰富,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被潮流裹挟,被促销误导,开始盲目追求新鲜、时尚。“最贵即最好”成为许多人的消费准则。于是,我们开始频繁地更换手机、衣物,甚至一些并未损坏的物品,也被无情地淘汰。我们拥有的物品越来越多,内心的富足感却日渐稀薄。
每一个我们今天想要下单购买的东西,有一天可能会让我们厌倦;每一个我们现在想要舍弃的物品,其实当初购买时都充满了喜悦和期待。我们喜新厌旧,更多地关注东西外在的表象和潮流,忽视了物品本身的价值,这样的消费观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也让我们失去了对物品的珍爱、敬畏之心。其实,有品质的生活并不需要那么贵重。盲目追求新的东西(或人),以为会获得更多的幸福,常常以牺牲幸福为代价。
消费是人强大的本能,惜物是对本能的抗争,是对物质财富和物质欲望的理性态度。
一件看似不起眼的旧物,往往承载着很多记忆和情感,记录着一段美好的时光。有些物品随着岁月的迁移,显示其恒久的魅力,透露出生活的底蕴。有些物品犹如亲友,寄托着思念和往昔的美好,使心灵得到安慰。不管是出于节省,还是出于情谊,惜物都是一种美德,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生命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对万事万物永远拥有爱惜之情,对天地自然一直怀有敬畏之心,对辛勤的劳动常常表露出崇高的敬意,此谓“敬天惜物”。它不仅要求厉行节约,避免奢侈与过度消费,更强调对物品本身的珍惜,不论贫富,要以温柔之心对待每一件物品,不管东西新旧,都应被赋予尊重与爱护,减少无谓的丢弃与更换。这种信念,蕴含着对生命的终极理解和让生命长存的意识,着眼于未来。
惜物不仅是出于节俭,也是一种生活品位。古代的瓷器锔艺,就是惜物的优秀典范。最初,对器物进行锔艺修补,只为器物能重复、充分使用,却成了倍受欢迎的独特工艺美学。那种巧妙的锔钉装饰,无形中增添了器物的故事感和残缺之美。锔艺,展示了一种朴素的生活信仰和幸福智慧。
惜物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境界。它要求我们抵住新鲜的诱惑,学会珍惜和感恩,尊重劳动,敬畏生命,让每一件物品都能物尽其用,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惜物而不为物所役,主动选择俭朴雅致、勤勉自持、有条不紊地生活,幸福感更长久。
惜物也是优良传统的传承,有利于培养儿童内心谦逊、学会感恩、懂得敬畏、富有同情心、尊重劳动成果等优良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道是“再苦不能苦孩子”,然而现实却是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小养成惜物习惯,是儿童获得生活理性和感恩品质,获得幸福生活能力的必要途径。
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全社会的自觉,当惜物尚德、敬天爱人融入日常点滴,我们失去的是无意义的消耗,收获的却是更长久的幸福与力量,这,或许就是惜物观的终极意义与时代价值。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