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文化的热心传播者
□ 王慧骐
五月里,女作家王玉兰从兴化戴南给我寄了两次书来。第一次是四本书,其中三本是她自己所著,分别为《沈小菊》(11万字的小长篇,团结出版社2017年9月版,由作家顾坚和评论家姜广平分别作序)《大沪庄》(20万字的短篇小说合集,团结出版社2018年5月版,由作家唐应淦作序)《玉兰和她的孩子们》(近19万字的非虚构纪实散文集,被选作“里下河生态文学写作计划丛书”,2019年10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是由她任主编的32万字的多人集《太阳花:阿紫文学沙龙文选》,北方文艺出版社2022年7月版,由获得过紫金山文学奖的散文作家李明官作序,王玉兰以《我们盛开过》为题为这本书写了后记。
第二次给我寄来的是刚刚印行的《戴南文学》杂志创刊号。有一套编委会的班子,王玉兰担任总编辑。封二上登出的贺辞,大都出自名家之手,诸如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华学诚先生、扬州大学教授华干林先生、曾担任过兴化市副市长的许国曾先生、兴化市作协主席金倜先生等,阵容颇显强大。杂志为16开本,104面,6.5印张,近13万字,刊载了六十位本土作者的散文和诗词作品,设有“故里人物”“乡音乡情”“菁菁校园”等七八个栏目。王玉兰以《你要想写戴南》为题在首页上发表了她的“总编寄语”。
王玉兰是一个有点传奇性的人物,其人生经历相当丰富,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后又在家乡种过田,驾过船,开过小饭店,卖过服装;50岁开始写作,出手便是好东西,连着出了几本书,拿了施耐庵文学奖特别奖、郑板桥文艺奖等好几个奖。她的作品我读过一些,有厚实的生活,鲜活生动的语言张口就来,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不遮不掩,坦诚表露。我在泰州、兴化见过她几次,果然是文如其人,爽直得如同汉子。
她的可贵还在于,她不甘于只做一个闷头写的作家,她要带着周边相同志好的写作者一块儿“玩”,她想做登高一呼的“领头羊”,她牵头弄了一个“阿紫文学沙龙”,做了“阿紫文学”公众号,不辞辛劳每日推送文友们的作品,然后编书出版,把当地不同职业爱好写作的人群都发动并团结在了一起,并形成一种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学习热潮。
新近刚刚收到的这本《戴南文学》更可以视作她的一种乡土情结,她用自己销书的钱和当地学校请她去讲课的报酬,创办了这本文学刊物。她认为拥有近二十万人口的戴南镇应当有一方文学爱好者的园地,她希望以传播爱与美为主旨的文学的种子能在下一代孩子们的心里发芽并生长。她跟我说,杂志上发表的中小学生的作品,都会发稿费,让孩子们有一种成就感。她的这些想法真让人感动。
今年4月我去泰州参加一个文友见面会,王玉兰手上拎着一个很漂亮的绣有玉兰花的布包,包上还绣有一行很大的字:肥厚肉壮玉兰花。性格爽快的玉兰告诉我,这行字是她让朋友绣上去的。我饶感兴趣地嘱咐玉兰将这只包拍幅照片给我,我笑着对她说,你这个人太有意思了。
玉兰是长得胖点,但她坦坦荡荡,说话做事写文章,都风风火火的,胖也胖出自己的个性风采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