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时评
2025年07月08日

做好非遗传承与保护大文章

本文字数:1148

□ 孙贵书

 

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近日,竹泓镇举办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的国家非遗——竹泓木船研学体验活动,为竹泓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兴化日报》6月25日)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赓续民族根脉、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非遗,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技艺的传承,更在于文化精神的延续。竹泓木船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凝聚了先辈们的技艺与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智慧。竹泓镇通过研学体验,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这种体验式学习,既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也是激发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承,关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传承。

非遗传承需要具备宽大的胸怀。非遗传承仅靠少数人的努力难以取得实效,社会的包容与理解至关重要。传统技艺往往与特定的地域和族群紧密相关,面对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非遗的保护者必须拥有宽广的胸怀,包容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尊重多样性。非遗的传承还需要不断创新,只有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在竹泓木船研学活动中,志愿者手把手教学生们制作船模,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让青少年在体验中学习、在创新中传承。这种包容与创新,是非遗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非遗传承离不开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建立完善的非遗名录体系,强化传承人队伍建设,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非遗项目制度化、规范化。政府应鼓励非遗走出“象牙塔”,融入大众生活。通过举办展览、研学和体验活动,使非遗成为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青少年的成长课堂。如此能有效地提升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度,为非遗的持续传承注入动力。

非遗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企业可以将非遗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推动非遗产业化,增强非遗传承的经济基础。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公众的参与是非遗生生不息的源动力。学校、社区和志愿者组织应积极行动起来,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让传统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日报道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陆爱琴,举行收徒仪式,新收4名非遗代表性项目茅山号子徒弟,就是多渠道、多形式传承的有力举措。这些努力能使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民族精神的彰显。竹泓木船研学体验活动展现的青春活力,正是非遗生命力的最佳体现。我们应以宽大的胸怀、坚定的信念、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力量,共同谱写好非遗保护新篇章。让我们携手合作,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让传统文化的火种代代相传、永不熄灭,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光辉中更加坚不可摧。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