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兴化中医
2025年09月29日

兰心梅骨 剑胆琴心

——读《花海诗吟闻药香——乔惟良花赋十三篇赏析》

本文字数:1645

■/葛礼宾

 

同为楚水副刊文友这个身份,除了可以携友预约求拜杏仁(朱杰笔名)大先生亲自望闻问切之把脉诊疗,还可以提前预读杏仁先生准备付梓出版的书稿。比如这本《花海诗吟闻药香——乔惟良花赋十三篇赏析》。

杏仁先生礼贤下士,不止成了楚水副刊文友这个宽泛的文学团队的教授级专家中医诊疗志愿者,杏仁先生身先士卒,他和爱人欣宇天竹女士还双双成为楚水副刊文友这个宽泛的文学团队的读写领头羊。

托赖楚水副刊文友这个宽泛的文学团队,杏仁先生倏地从微信传来他即将付梓的文字书稿,关于乔惟良先生的花赋十三篇赏析。我记得我捧着电子文稿爱不释手,第一件事就是把花赋十三篇拓出来,竖排繁体字版,薄薄的十三页A4纸,厚厚的里下河平原兴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就捧在了手心里。文脉,文化血脉。

乔先生,蔡先生,董先生,吴先生,都是我母亲的66届高中授课老师,按辈分排,都是我的师爷爷。乔先生的孙辈,与我同辈,70后,听说他们都成了所从事行业的佼佼者。良好的家教使然。

母亲提到乔先生的化学课,那是发自内心的敬佩:好老师是不用教科书的,烂熟于心尔。后来我的兴中初中化学许老师也是喜欢背着手讲课抬起手板书,不知这样的教学渊源是不是源自乔先生?

乔先生的女儿以坤女士与我的母亲是同龄人,记得我们上小学时,以坤女士受邀组建音乐兴趣小组,被挑选弹琵琶的同学女生清一色是高高条条的,一直在体育兴趣组参加田径培训的我则被分配到一只铃鼓。比起琵琶的黄钟大吕,小铃鼓的失落感一直到看到摇滚唱将窦唯手执一只铃鼓在演唱会麦前自弹自唱时,才深深吐出了郁结在心里的那口气。铃鼓和琵琶都是丝绸之路上的舶来品呢。

后来我一直喜欢国乐,不知是不是跟小学音乐兴趣小组有关?后来我关注每一位优秀的琵琶演奏家,不知道是不是跟幼时没能被挑选弹琵琶有关?此处一笑。当看到电视剧里董竹君先生在长三堂子里因为一曲《十面埋伏》被躲在烟花巷搞隐蔽的民主革命志士吸引,我方体会董先生发出金石之音的琵琶石破天惊的力量。

乔先生爱琵琶工琵琶,以坤女士得父亲亲传,也是一位优秀的琵琶演奏家。

乔先生是化学专业,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成为一名教授高中学生化学课的人民教师。如果没有遇到那些特殊时代,或者他就成为一名化工产业的学术带头人,也未可知。今年是乔先生110岁诞辰纪念,也是二战胜利暨反法西斯80周年纪念。这样算起来,乔先生风华正茂的30岁遇到了抗战爆发,战争耽误的不止是乔先生一人,那是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49年新中国成立,乔先生35岁,也是风华正茂的好时光。79年党中央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乔先生65岁。一个甲子的沧桑变迁,乔先生百感交集,在新时代里留下了新墨宝《花赋十三篇》。

梅兰菊,花中君子;桃保(饱)人、杏伤人,这是民间谚语;梨花胜雪,春天里的琉璃世界;垂丝海棠,秋海棠,不同的海棠花在不同的季节开放;早春的使者,白玉兰;牡丹芍药,开在盛春;木笔花,辛夷,开在暮春;荷花,盛夏六月的花语。

十二篇花赋宛如红楼十二金钗,另有一篇《笔花赋》洋洋洒洒,以花之名,乔先生写尽了自己对里下河平原昭阳旧邑这座古城的挚爱。我曾经建议杏仁老师把这篇《笔花赋》放在书的开篇,作为十三赋的首篇。杏仁老师思来想去,还是放在卷末压轴了。

我一直在句读花赋十三篇,就像杏仁老师已经完成的那样。新书付梓,闻着墨香,我把杏仁老师的赏析篇一篇一篇做了跟读,十三篇赏析里果然氤氲着药香,那又是一个新的甲子的读书人的心血,晴耕雨读一个甲子的读书人的心血倾注,是配得起上一个甲子的读书人的付出的。

句读十三篇时,某个午后,我随手翻到《木笔花赋》里有“诗筒”一词,很害怕是电脑简转繁时发生的公式化失误,随即圈给杏仁老师。杏仁老师随即传来回复:诗筒,新华字典有释,非误。

诗筒,盛于唐朝的文具,专门盛放卷成卷的诗稿。诗人之间盛行诗筒。这样看来,唐诗唐诗,名不虚传也:诗盛于唐,诗筒亦盛于唐。

有多巧,当我欣欣然从杏仁老师手里接过新书时,净手翻书,第一页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诗筒”字样的乔先生真迹。无独有偶,请允许我把这个偶然定义为是天上的乔先生默许我翻新书吧。谢谢您。合掌敬拜。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