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马拉雅山下的“烟花秀”:谁在透支生态?
□ 王 军
近日,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热龙乡那场烟花秀,像一块投入静湖的石头,在公众舆论里激起层层涟漪。本该象征喜庆的烟火,落在生态极脆弱的喜马拉雅山区,却只剩“作秀”的刺眼,这场表演,从头到尾都透着对初心的背离、对自然的轻慢,更暴露着监管环节的疏松。
为“秀”而“秀”:流量迷思里的价值错位
这场烟花秀最刺眼的,是那份赤裸裸的“为秀而秀”。这场烟花秀最刺眼的,是那份赤裸裸的“为秀而秀”。策划者显然算准了喜马拉雅山区的“稀缺性”:用雪山当背景板,用星空作幕布,让烟火的璀璨与高原的纯净形成强烈反差,以此收割流量、博取关注。品牌方想借高原的“神圣感”抬升知名度,组织者想靠“创意”刷存在感,却唯独忘了问一句:这场秀,除了满足一时的噱头和虚荣,还有什么实际意义?
当地牧民需要的不是一夜的绚烂,而是更结实的暖棚、更畅通的牧道;高原发展缺的不是网红式的曝光,而是可持续的生态产业。可巨额资金偏要砸向这转瞬即逝的烟火,把公众注意力引向一场华而不实的表演。这种“流量至上”的迷思,本质是价值的错位,把短暂的眼球效应当成了成就,把对地域符号的消费当成了创新。当烟花的余温散去,除了几张照片、几条热搜,什么都没留下,只剩“为秀而秀”的空洞。
逆“天”而行:与自然为敌的荒唐逻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了这么多年,可总有人觉得“生态保护”是可以讨价还价的条款。喜马拉雅山区是什么地方?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亚洲多条大河的源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冰一石都连着整个东亚的生态命脉。更关键的是,它的生态系统脆弱到经不起一丝折腾,土壤层薄得像张纸,植被长一年要歇十年,任何一点污染都可能在冻土下潜伏数十年。
在这样的地方搞大规模烟花秀,简直是与自然规律对着干。别说什么“环保烟花”,只要是烟火,就会产生残留物,硫磺颗粒飘进冰川,会加速融化;金属粉末落入草甸,会破坏土壤菌群;就连那震耳的声响,都可能惊散正在育幼的雪豹、黑颈鹤。保护这样的生态宝地,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需要锱铢必较的细心,可破坏它,一场烟花秀就够了。这不是“无心之失”,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荒唐,但凡对自然有半分敬畏的人,都该知道:在生态红线面前,“好看”从来不是理由。
忘“本”失“责”:资本与权力的初心失守
能让这场荒唐的烟花秀落地,背后是双重初心的失守。先说企业,花大价钱搞这场秀的品牌方显然算错了账。社会责任不是写在年报里的漂亮话,而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的担当,与其烧钱放烟花,不如捐建一座高原生态监测站,或者资助当地的牧民技能培训。当资本沉迷于“炫富式表演”,把财富变成博眼球的工具,就已经忘了企业存在的本分。企业的价值,从来不是看它多会“作秀”,而是看它为社会解决了多少难题。
再看监管环节,这道“审”的关,显然没把住。按照规定,生态敏感区搞大型活动,得有环境评估、专家论证、部门联审,层层关卡本应是生态的“防火墙”。可这场烟花秀,是怎么绕过这些关卡的?评估报告是不是走过场?审批环节是不是被“创新”“宣传”之类的理由松了绑?监管者手里的权力,是用来守护生态红线的,不是给“出奇秀”开绿灯的。一时的新鲜感背后,是可能需要几代人来偿还的生态债——修复被污染的土壤要多少钱?挽回被惊扰的物种要多少时间?这些账,审批时有人算过吗?
更让人忧心的是“评”这道关形同虚设。这么大的事,事先征求过当地牧民的意见吗?问过生态专家的建议吗?听过环保组织的呼声吗?公众不是局外人,而是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如果连最基本的公众参与、专业论证都做不到,决策就容易变成少数人的“拍脑袋”,难免会偏离初心。
如今,道歉也好,调查也罢,都只是开始。真正重要的是从这场“作秀”里醒过来。别让流量迷了眼,别让任性伤了自然,别让权力忘了责任。生态保护没有捷径,更容不得作秀。唯有守住“不为秀而为”的清醒、“不违自然”的敬畏、“不忘初心”的担当,才能护好这片净土,让美丽中国的画卷经得起时间的打量。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