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细”为笔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 朱 超
近日,记者走进垛田街道高家荡村,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从解决家长揪心的学生出行安全问题,到及时回应村民关切的道路修复;从打造休闲漫步的惬意空间,到谋划壮大集体经济的特色产业……高家荡村党总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细微处着手,在实干中前行,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兴化日报》9月24日)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也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篇章。和美乡村建设并非宏大叙事的简单堆砌,而是细微之处的精心雕琢。高家荡村的实践,以民生需求为墨、实干担当为锋,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民安居乐业的图景,更给出深刻启示:唯有以“细”为要,才能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既见“风景”更见“温情”。
以“细”绘就和美乡村,需要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把“揪心事”办成“暖心事”。民生无小事,乡村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成效标尺始终是村民的获得感与满意度。群众诉求常藏于日常琐碎中,那些微小的生活烦恼恰是影响幸福感的关键。若忽视细节、只追“大而全”规划,乡村建设易脱离需求,沦为“形象工程”。真正务实的做法,是深入调研、捕捉群众“小痛点”,以精准举措破题,不做表面文章,把功夫下在群众急需处,用“小举措”守护“大民生”,让和美乡村建设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
以“细”绘就和美乡村,需要用心盘活现有资源,让“闲置物”变为“新亮点”。乡村魅力源于独特的生态肌理与资源禀赋,许多潜在价值藏于被忽视的“边角料”中。部分乡村易陷“大拆大建”误区,或让闲置空间荒芜,或盲目改造浪费,却忽略了“小资源”潜力。实则乡村每寸土地、每处空间皆有价值,关键在用精细眼光挖掘、创新思路激活。合理规划开发闲置资源,发挥多重效益,摒弃粗放思维,立足实际挖掘潜力,方能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以“细”绘就和美乡村,更需要涵养治理温度,让“干群情”聚成“共建力”。乡村治理关键在于构建党组织与村民的紧密联系,形成共建共享合力。若缺乏对群众的倾听和尊重,凭“拍脑袋”决策或推诿诉求,不仅积压问题,还会疏远干群关系,让乡村建设成“独角戏”。
真正有效的治理,藏在“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细节里:解问题前懂诉求、推进中勤反馈、遇意见善沟通。这种细致的态度能高效破题、畅通沟通渠道,让村民倍感重视。当村民从 “旁观者”“受益者”化身为“参与者”“建设者”,细微处的信任与认同,会汇聚成共建动力,为乡村长远发展筑牢群众基础。
乡村的美,藏于炊烟的宁静、邻里的温情,更显于细节里的民生温度与发展活力。高家荡村的实践证明,和美乡村建设无需惊天壮举,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细致,还有直抵人心的关怀。未来,更多乡村当以“细”为笔,以民生为导向回应诉求,以资源为依托激活潜力,以治理为保障凝聚合力。在细微处下功夫、见真章,让乡村道路平坦、空间温馨、村民安居,方能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新图景,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