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可立仁民爱物
□文/潘仁奇
张可立,字蔚生,福建福清人。相貌堂堂,为人谦和,处事果决明快,“接交天下士,虽岩穴不遗。”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山东莱阳令,“政浃民乐,人思之”。由于政绩突出,擢升陕西潼关副使,不久改任四川剑州知州,“以重士安民为务,州人德之”。当时恰逢三藩之乱,张可立参与转运,劳苦功高,从不以功自矜。反而受人诬告被贬天津盐运司经历,康熙十六年(1677),张可立左迁至兴化任知县。他在兴化任上先后八载,廉明慈惠,仁心普施,善行不绝。
张可立来到兴化时,地处里下河锅底洼的兴化还没有从明清易帜的战乱及连年洪涝灾害的疮痍中缓过气来,尤其是康熙十五年(1676)淮水泛涨,高邮漕堤决口三十余处,兴化水骤长以丈计,舟行市中,漂溺庐舍、人民无算。百姓逃徙甚众,其中不乏饿殍于道路、沉尸于沟渠者。张可立在《募瘗骸序》中写道:“涉昭阳之郊,目击夫水次孑遗,生无以为丽,死无以为归”“甫入境,而一苇所如,不辨田庐,不分墟墓,残喘栖苴,暴骸浮涨,不觉泣然长叹……”其同乡好友涂之尧也在《兴化县募收枯骸疏序》中写道:“兴化地卑……比年巨浸滔滔,人半无家,况葬地乎?是以藏棺遗柩不可胜计,甚者随波上下,南北漂流,非尽卜时择日之过也,至极贫之家,藁葬亦不能具,往往束以苇席,弃之中流,或为鸟鹊之所剥喙,鱼鳖之所啑喋,此其伤心惨目,岂必待骨肉之间哉?”白骨露于野是死者的无奈,也是社会的悲哀。有着爱心仁怀的张知县,自然不忍坐视。他由潼关副使改知剑州时,在明末清初饱受战乱之苦的剑州地区,仍然遍地尸骨,令许多避乱在外者不敢返回。张可立目睹此情,立即捐出自己的薪俸,雇人收殓掩埋这些骨骸,“于是三巴两川之间无遗骸焉”。百姓纷纷评说剑州来了一位好官。他到兴化任职的康熙十六年(1677),“念水乡穷民棺骨无葬地”,便“出疏,募诸大夫、国人共成其美”,在兴化城北平望铺东购十二亩三分地辟为义冢,收枯骨而掩埋之;两年后,又于此附近置地增建观音庵,购田五十二亩作为养僧供佛之经费,委任庵僧兼司守冢。在奉佛守香火的同时,“持一畚一锸”“修护穷民之冢”,使“枯骨于兹有托”。此后,慧圆上人重修观音庵,乾隆二十四年(1759)郑板桥应慧圆之徒、住持祥元之请,改庵名为自在庵,并作《自在庵记》:“兴化无山,其间菜畦瓜圃、雁户渔庄,颇得画家平远之意。一村一落,必有茅庵精舍,为高僧隐流梵修栖息之所。”他在以生花妙笔备言水乡风光如画和佛传兴盛的同时,介绍了张可立修冢建庵之初衷,赞道:“张公仁民爱物之心,传于千古矣。凡庵有兴有废,而是庵泽及枯骨,深得佛理,当久而弗替也。”
兴化四围皆水,水滋养了兴化,也威胁着兴化,成为兴化主要的灾患之源。清朝初期,高邮清水潭堤坝经常溃决,大水漫漶成灾,目睹此状的蒲松龄曾写道:“清潭决口波如山,云水万顷相钩连。渚涯不复辨牛马,湖风吹起声沸天。”兴化更是积水淹田,“几于十年九潦,垫隘之民,流离死亡,不可胜述。”康熙十八年(1679),兴化水患稍缓,“水落田出,渐有起色”,谁知旱情又随之猖獗,连续数月亢旱不雨,高田洼地,皆干涸如石,加上蝗虫肆虐,接踵而生,“聚若冈陵,散若烟海,早稻晚苗,俱遭蚕食”,面对“征粮地亩,寸茎不长,沟渎断流,商贩绝迹,米价腾涌,民饥欲死”的惨状,张可立伤情之余,从百姓生计出发,为民告灾,上书祈请上司“垂悯下邑灾难荐臻,黔黎重困”,将当年应缴赋税予以蠲免或缓缴。终得上司首肯,对积灾田地一切正赋地丁钱粮俱予蠲免,并将捐输银两以及从轻灾州县提取的地丁银拿来买米赈济,使受灾民众得以沾恩存活。然而兴化饥民众多,所发银米,苦于寡少,好比杯水车薪,难以济事。第二年,张知县再次上书知府,强调兴化灾民“寒不得衣,饥不得食”“冻馁之日多,赈赉之日少”,嗷嗷待哺,不能“坐视其鸟逃兽散,或横尸于道路,暴骨于沟渠”“惟望宪台迅发接济”,拯数万生灵于生死之际,避免“意外不可知之虑”之事端发生。
重灾之下,兴化的正常赋税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蠲免,但按过去的惯例在常赋之外加征的水路运费二万两漕银却未得到减免,仍为百姓难以承受之重轭。督粮使者以军需紧迫为由,催征日急,百姓怨声载道。
“恫瘝在抱”的张可立多次向上呈文牒请求免除这项不合理的负担,可是上级都不允许。情急之下,“仁心为质”的张知县问策于胥役及乡大夫,或默然,或曰“征之便”,认为其事势不可阻,顺应则安然无事,违逆则劳而无功,反会自贻其祸。张公答道:“流亡赤子甫招集,能堪此乎?倘无以应,责安归?”考虑到“始苏之民何堪重困”的张知县毅然决定:“计惟吾躬率民请命上官耳。苟天不悔祸,吾宁悬印去,不忍追呼重困吾民也。”亲自南渡至金陵上司面前,“为孑遗请命”,陈情泣诉,讲述了兴化连年遭受水灾,百姓苦不堪言的生存现状,希望能得到上司的体谅,降低兴化的赋税。甚至整肃衣冠,做好了罢官的准备,揣着官印,欲投江自尽,以死明志,为百姓鼓与呼。上司为其感动,终于破例奏免了漕银,使兴化百姓负担大大减轻。这对百姓来说,不啻救命之恩。当他乘船归返兴化时,全城“父老士女扶杖持香”,家家户户“爇香跽拜,烟霭弥天。男女欢迎,巷不能容。肩舆所经,时有堕珥遗屦焉。”认为他是“欧阳公复见今日”。欧阳公即明朝万历年间兴化知县欧阳东凤,他曾不惧丢官,越级上书,奏请为民减轻赋税,使“民困稍苏”。所以咸丰《重修兴化县志》中盛赞张可立在兴化“善政甚多,漕折尤有造于民”。邑人李清在《题阖邑颂言赠张邑侯序》中写道:“邑侯,蔚生张公,岂弟君子人也。自莅事后,轸生苏朽,善政良多,而漕折一事其有造于劬劳矜寡、离散茕独之民尤厚。邑人士大其功,衔其德,乃为诗若文以咏叹之,所谓春容大篇,寂寥短章者,不一而足,其犹近古管弦乐府之遗意与?然吾邑自宋以来六七百祀,所称名臣茂宰如范与欧阳氏者,不能四三见,今获我公,则其绝无而仅有者也。”
康熙二十一年(1682),张可立修学宫,撰《重修儒学碑记》,俾使崇文重教的水乡益添明理尚学之风。次年春,张可立捐修了“日就圮坏”的拱极台,提额“宛在”“光风霁月”,暇时备绿酒红烛,与士人论文较艺于其上,怡神悦志,又搦管书《重修拱极台碑记》:“拾级而登,遥视槛外,鸥鸟频来,渔艇自泛,皓魄初上,霞彩欲飞。欣清风之不亟,爱荷芰之送香,不言游观,而游观之美,顾无不具。”且“念宋人有以西湖作放生池岁活鱼鳖千万为其主祈福者,兹欲仿之,少设鲲鲕之禁。”禁止渔民滥捕鱼虾鳞介之属。此前,在东门外龙珠院的放生池,他也曾立《放生木榜》,禁止任何人入池捕捉信男善女放生的鱼鳖,昭其好生之德。
兴化城区的市河由一条东西市河和向北分出的北市河、向南分出的南市河呈两个“丁”字形组成。城内人家依市河啸聚成市,沿着几道市河,形成悠长的城内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居户人家枕河而居在市河两岸,又作过河楼于市河之上,舟行其下,有如穿穴。市声喧闹,繁华异常。然大量生活垃圾无法处理,河边市民无视水况,习惯于往市河随手投弃垃圾,尤其是草木灰,日增月益,导致市河为之淤塞滞流,水路不畅,行船受阻,水资源也受到污染。长期以来,对市河的疏浚和管理一直困扰着当权者。张可立意识到:“自湮塞以来,小民操舟楫、载刍粟、来往于涯溪间者,往往如断河绝港,不能鼓棹而前。”不仅事关水利、市容、市民生活,而且关系一城文运,“水经久塞,则文脉亦涸”,必须加以整治。政以人举,事在人为。经过一番筹措,康熙二十三年(1684),他顺应民意,招募民工,“集艅艎,具畚锸”,对市河及城区水道进行疏浚,从8月份开始,历经三月,大功告成。“百年湮塞,一朝而通,民之以舟运米粟、载薪刍者,出入俱便”,并由官府立文,明令禁止“投溷”“弃灰”,即禁止向市河倾倒生活垃圾及草木灰等,以防污染河水,阻塞河道,并“令闾师约长月具文以告”,每月督查,行文上报。与此同时,将久已圮废之南门外老坝、西城外西堤予以修复,使市河从东、南、北三门流入之水汇入海子池,再出西关而去,潆洄逶迤,恢复了原有的活泼与清澄,河流中断之患因此而消除。张可立在《浚市河记》欣慰地写道:“今……水法佥合,风气愈固,将见桂楫兰桨,百货咸来,名臣壮士,裒然频出,此邦之兴,可计日待也。”
同年,在明万历间《兴化县新志》基础上续纂的《〔康熙〕兴化县志》告成。“邑志自欧阳令修后,越八十余年,至是复修之。”全志共十四卷,张可立亲执其劳,“聘名士,礼文人,访先贤。”“考掌故,酌古今,阅三年而志始成”,保存了明万历后至清康熙间有关兴化的大量史料,使得兴化的历史脉络得以传承绵亘。如该志卷二专门对常遭水患的兴化水利水系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具有较大参考研究价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侍郎沈荃为志撰序,赞之“事、辞、道、法,可谓备至”。
张可立还修缮了立于城区中心旌表兴化籍历史人物的明代四牌坊,并捐俸重建了“岁久不存”的“中原才子”和“东海贤人”两块匾额。“东海贤人”韩贞一生行善,唯恐不周,被誉为韩大善人,由仁民爱物的张可立为他重置匾额,倒也恰逢其人。
张知县居兴八载,慈悯于怀,勤勉于官,“无滞狱,无赎锾,以故圜墙虚无人,民受笞棰、婴木索无怨者。”“修学宫,浚市河,置义冢,设药局,善政甚多。”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摄泰兴县兼泰州分司去职。在泰州分司任上,“……不以斥卤为烦,罔用膏脂自润。抚商恤灶,剔弊厘奸。”“砥节首公,不名一钱。”“以超世之才,负济时之望”。旋迁任盛京承德知府,“剔弊除奸,以卓异政绩闻名,朝廷特赐蟒服”表彰。升巩昌同知,又调任甘肃凉州知府,后升任刑部郎中,执法恩威并重,平反了许多冤狱。后乞休,七十而卒。
张可立为官四十载,一生正气,洁己爱民,廉政为官,慈惠于民。“夫子重廉节,不以一物累兴化,有所需,走仆远贩于维扬,日用米薪、蔬果、鱼肉,视市值有加,而岁俸减昔年之十八九,毫厘出私橐。故邑民日渐肥,而夫子之家日渐瘠。”每到一处,都留有惠政,百姓交口称赞。兴化历任县官中,代不乏贤。“凡有功德于民者,罔不爱而祠之。”兴化民众将其祀入名宦祠,并在自在庵西建立了张公祠,将对张知县的感戴之情,绵绵传递。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