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10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文史
2018年10月26日

四义楼和晏公庙

本文字数:1679

□陈  斌

在兴化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烽烟不可避免,《宋史》中记载的“缩头湖之战”,便发生在距离兴化城东六公里的得胜湖上。因为这场宋金战争中的著名战役,“缩头湖”更名为“得胜湖”,故又称此战为“得胜湖大捷”。后人为纪念此事,明嘉靖年间的知县李世熙在划分兴化城区为二十一里时,特地钩沉历史,于东城外大街以北设“胜湖里”。

取得“得胜湖大捷”,不得不提四位抗金英雄,他们便是山东梁山泊渔民张荣、郑握、贾虎、孟威;其中,张荣有万夫不挡之勇,人送绰号“张敌万”。四位英雄被后世兴化人尊称为“四义”,在东城外小尖建“四义祠”供奉,四义祠后来改作“四义楼”;四义楼曾几度迁址,最后变成一座跨街式木龛庙宇,高悬于东城外大街之上。走过四义楼下的兴化百姓,每每仰首瞻拜四义木主时,就会联想起得胜湖上的激烈水战。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由山东梁山泊渔民张荣、郑握、贾虎、孟威领导的义军转战至兴化城东缩头湖,在湖上设水寨以守。当时,金人完颜昌(挞懒)驻扎在泰州,为解决渡江南下的后顾之忧,企图先率舟师北上,一举击败张荣义军。张荣等率义军与金兵在溱潼村(今溱潼镇)相遇,一番激战后故意败下阵来,将追兵引往缩头湖。当时缩头湖水位下降,大片泥淖滩涂裸露在外。张荣等窥此良机,乃巧用地形之利,避开少量精锐战舰,引金兵小舟驶入浅滩。金兵上当后,张荣等一齐舍舟登岸,大呼杀敌。这支义军本为渔民出身,自然不畏泥淖滩涂难以下足,而金兵本不谙水性,小船又阻于浅滩,于是瞬间乱作一团。张荣义军勇猛杀敌,金兵溺水身亡和身陷泥淖不能自拔者不可胜数。此一战,金兵大败,或死或俘者达数千之众,完颜昌率余部逃奔楚州(今淮安),尔后渡淮北撤,张荣义军成功收复淮南东路。当年四月,朝廷因功嘉奖,任命张荣为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总摄兴化等县事。

时光流转至元末,水乡大地再次烽烟燃起,县境东部白驹场盐民张士诚与十八位弟兄起义反元,民间俗称“十八条扁担起义”。张士诚亦曾设水寨于得胜湖上,操练水军。他们“齐上戴家窑,一路兴化村”,很快攻打到兴化县城,在东城外大码头登陆。传说张士诚起义军到达兴化城的当夜,就歇宿在大码头上的“晏公庙”中。

晏公庙是一座水神庙,供奉的是“平浪侯”晏戍仔。晏戍仔是江西人,他长得浓眉虬髯、面如黑漆,生平最是嫉恶如仇。元初时,晏戍仔曾以人材应选为“文锦局堂长”,后因病告归,上船后不久便突然死去。晏戍仔死后不久,乡人曾见其回到家中,当他的死期传到家乡时,大家推算之下大为诧异。众人一道开棺验尸,却发现棺内一无所有,大家一致认为晏戍仔升仙化去,便给他立庙祭祀。不知何时起,晏戍仔成了江西水神,当地人每遇船难时,只要大呼晏戍仔名字,便可神奇获救,于是晏公信仰愈发旺盛。相传朱元璋与张士诚大战,船只倾覆,晏戍仔显灵相助。朱元璋登基后,敕封晏戍仔为“平浪侯”“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下令各地建庙立祀,晏公信仰由此盛行开来。

兴化的晏公庙位于东城外“龙舌津(即龙津河)”头,符合保佑风平浪静的信仰需要。据说兴化晏公庙的建造者是“立鹤堂”解氏迁兴始祖解七二,解七二元末明初时从苏州阊门北迁至兴化东城外龙舌津定居,他在自家宅第外修建了松鹤道院和晏公庙。民间流传,晏公庙因驻扎过张士诚部队得到不公正待遇,朱元璋手下徐达大军攻占兴化时,曾立即下令拆除该庙。地方士绅纷纷恳求,晏公庙才得以保留,但是达成一条永久约定,即“晏王(公)庙许败不许修”。

另外一种说法是,晏公庙是朱元璋派军师刘伯温来兴化破坏龙脉的风水建筑,晏王的方言谐音是“压王”,晏公庙正位于兴化城龙脉的“龙头”之上。兴化城的地形如一条巨龙卧于大泽之间,又出了深受江浙人拥戴的吴王张士诚,朱元璋对此忌恨在心,他要让兴化这条“真龙”翻不了身,于是命军师刘伯温到兴化城镇压龙脉。或许“晏王(公)庙许败不许修”的隐秘含义,正是兴化人寄希望于这座庙宇的早日圮毁,好让“龙头”得以抬起罢了。

郑板桥的大弟子刘敬尹(号荔园)曾住晏公庙松鹤道院。他学绘兰竹于郑板桥,得郑氏秘法,作品常能以假乱真。他平日故作癫狂,时而着儒服如书生,时而易黄冠像道士,是一位不得志的下层文人。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