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张士诚在兴起义
张士诚像
兴化有句古民谣:“十八根扁担齐上戴家窑,一路杏花(兴化)村,顺带高邮州”。讲的是元末张士诚起义的情况。
张士诚(1321-1367),小字九四,兴化白驹场灶民。白驹场为盐业管理单位,古代盐、政分开,白驹场在盐政上属泰州,民政上属兴化。张士诚起兵处正在兴化境内。因父早逝,张士诚领着三位弟弟皆以驾运盐纲船兼贩运私盐为生。士诚持重寡言,轻财重义,膂力过人,在盐民中威望很高。当时盐民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生活极为困苦,还常受官府豪富及弓兵们的凌辱敲诈。
元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不堪窘辱的张士诚集张士德、李伯升、潘元明、张天麒等十八人呼啸反元,得到广大盐民的拥护和响应,声势迅速壮大。义军自串场河南下,攻占戴窑古镇后,又先后攻取泰州、兴化、高邮、扬州等地。在高邮称诚王,“潜号大周,建元天祐”。
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攻占平江(今苏州),迁都建政于此。从此他辟地日广,扼漕粮北运之道,据东南富庶之邦。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组织大军对付张士诚。
大将军徐达奉命率部攻略江淮。至正二十六年(1366)春,徐达率军占领兴化城南三十里的陵亭及附近之瓠子角,据此切断在江北的张士诚兵马驰援江南的通途。并派部将、兴化安丰镇人刘杰招降兴化。知县杨文渊开城归附。
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平江城失守,张士诚在巷战中被俘,押解至南京后,不屈而自缢,成为一名失败的英雄。
由于张士诚曾善政于江淮和江南,人们用各种隐蔽的方法来纪念这位失败的英雄。兴化民众多于农历七月三十这一天做“地藏王会”,烧地藏王香,燃照地灯,通宵诵经。“地藏王”实际上就是兴化当地方言中“祭张王”的谐音。兴化边城民众建立了一座张王庙,边城、陈堡等地,还以“都天大会”为名,假托张巡以纪念张士诚,“江淮人民念(吴)王逝,则托之张睢阳,所谓金容大帝、行灾大帝皆是”。每年活跃在清明节的边城与茅山会船活动,亦含有对他的纪念性质。边城一带,曾居住着张士诚部属的后代,为了对父祖辈先烈进行“会祭”,每年清明夜间都会集中至埋葬他们父祖遗躯的“高坟头”?(边城十三官庄中心一块水上高地),进行年度祭奠。这种会祭模式作为整个清明会船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延续至今。
(郭保康 潘仁奇)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