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版:历史文化名城专版

2020年06月03日
范公祠:范仲淹崇拜
本文字数:643
乌巾荡范仲淹立像
北宋天圣初,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在兴化担任知县期间,筑长堰,招流散,励农事,兴学宫,敦礼教,厚风俗,建园林,兴城市,严吏治,清政事,新硎初试,造福一方。他以自己的端方廉肃为后来居官兴化者树立了榜样,更给兴化留下独特于江淮的“景范”文化。在这种“景范”文化的影响下,历代兴化人民特别重视生产和建设,景仰教育和文化,推崇吏治清明。
“以范之功业,常昭于天下后世。”兴化人除了牢记“范公堤”之外,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厚。
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1),知县黄万顷将范仲淹“退而省其思”的县署二堂,改作“景范堂”,以示景仰自励。南宋宝庆元年( 1225),知县陈垓在南郊沧浪亭馆和古学宫之间建成范文正公祠,简称范公祠。明代嘉靖年间,为防倭寇破坏,遂将范公祠迁至城内文庙以东太平里,门前跨街立有“文正坊”,大门西南、石狮相对,设有享堂、正堂和后院。享堂壁间嵌有范仲淹在兴化所作的五首诗,又有朱熹、元遗山、刘宰之等人的赞辞,上悬“文正流风”匾额,中立“大宋参知政事前知兴化县事范文正公”木牌。每年春秋两祭,新官到任,例为首日献香。
司马光在《涑水见闻》中说:“民至今享其利,兴化之民,往往以范姓。”后来的兴化范氏宗祠便设于范公祠后院。明清之际于祠中设景范书院,1922年也曾设学校于此。除了建祠纪念外,又将县衙一带社区称为“来范里”,范公祠附近命名为“景范里”“景范镇”、金东门城外命名为“文正里”等,用作怀念。至元明时,“景范明堂” 与“沧浪亭馆”一起, 被列入昭阳十二景。
图/陈 斌
文/郭保康 潘仁奇
◎ 《兴化日报》兴化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 苏ICP备090267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