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上“地道战”
——兴化改造地形抗击日寇
苏中抗日军民充分利用小木船出没自如。
1943年8月15日的苏中二分区滨海报报道《拆桥破路见功效》。
1943年8月的苏中二分区滨海报报道兴化独立团掩护筑坝时击溃伪军。
1944年5月17日苏中报报道《兴化永丰区的打坝经验》。
□特约撰稿 朱存安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了“依据河湖港汊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思想。地处苏北里下河水网地区的兴化抗日军民受此启发,发明创造了一种完全可以与华北的地道战、地雷战相媲美的,富有水乡特色的游击战争形式,这就是改造地形运动,我们称之为水上“地道战”。
1941年2月20日,驻兴化城日军乘汽艇4艘,突然袭击了设在唐子附近的兴化县委、县政府机关和新四军一师二旅六团团部。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六团遭受重大损失,兴化县县长朱廉贻在仓促转移中溺水牺牲。
1942年冬,日伪军乘汽艇窜犯老圩区进行3天的“清剿”,县独立团刘史明团长率3个营在安丰镇以北阻击来敌。但由于日军汽艇行动迅速,另有500多名日伪军偷袭留守老圩彭家庄的六团团部,区游击队120多名民兵与日伪军拼刺刀,无一生还;团部卫生队及伤病员在转移时被河流所阻,警卫排只得背水而战,被俘、溺亡多人……
抗战初期,由于日军拥有速度快、装备好的钢板汽艇,在河湖港汊中横冲直撞,肆无忌惮地进犯抗日根据地,使兴化抗日军民蒙受重大损失。
一次次血淋淋的惨痛教训面前,中共兴化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县独立团领导及时总结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针对兴化全县拥有90万亩的广阔水面,圩外地区非船不行,圩内地区无桥难越的地理特点,在“水”字上大做文章。他们从老百姓用打坝头阻挡外河洪水内溢的方法中得到启示:拦河打坝筑堤,改造水网地形,既可以阻挡日军汽艇,又能为根据地军民打击日伪军创造条件。
从坝的使用功能来讲,分为封锁坝与交通坝两种。封锁坝多打在外河,用碎砖瓦、树桩拌绞泥土,打成5至6丈宽的大坝,坝体坚固,汽艇冲不垮、闯不过,难炸难毁;交通坝多打在中小河道,宽几尺至丈余,坝留月牙形口子,以便水流畅通和小船通过。上面铺块树木板就成了交通桥,既能阻挡日伪汽艇,又便于根据地军民通行。
全县最早打坝是1942年从老圩区的封锁坝开始,几个月时间,仅永丰、老圩、海河、合塔就打了31条坝,动用民工近5万人次。全县群众性的打坝运动高潮是在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春,广大农民从圩内到圩外,由北到南,遍及兴盐河、海沟河、白涂河、车路河、横泾河、梓辛河、蚌蜒河、卤汀河等大小河道,到处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坝热潮。水上制造了若干的障碍,使敌汽艇无法通过。据1944年4月《兴化县冬季工作报告》统计:1943年9月至1944年2月,仅老圩、水合、草冯、海河4个区就投入民工58万人次,完成封锁坝79条、交通坝412条。其中蜿蜒80多华里的兴盐河上打了6道封锁坝,百里海沟河上打了5道封锁坝,白涂河和车路河上各打了5道与3道封锁坝。到抗战胜利前夕,全县累计打封锁坝1773座。兴化县委宣传部长郑光耀还总结了水丰区的打坝经验,在苏中二分区推广。
改造地形运动还发展到破路、拆桥、筑堤等方面。破路(包括破圩)把改造地形运动从水上引伸到陆地,以阻断敌人陆路交通、补给。通榆公路是兴化最东部的一条陆路交通干线。在合塔区公路段,当地民兵夜间在每隔一华里的地段就挖一个大坑口,使日伪军车无法通行,从而拖延其行动时间。拆桥则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既可阻敌进犯,又可断其退路。而根据地军民用时则临时搭桥,用后即拆,完全掌握主动。筑堤是在田野草荡或芦苇深处修筑横穿草荡的长堤,作为群众疏散、转移之用,也可兼作部队传警、行军。曾遭日伪军三次洗劫的草冯庄,自1943年春修筑起一条从庄北至王子舍草荡的长达3里的长坝后,避免了再度遭敌洗劫。
兴化水网天然地形的改造是兴化抗日军民坚持敌后游击战避敌锋芒、击敌软肋的一大战术创举,继而在苏中地区推广,很快便在反“扫荡”、反“清剿”斗争中显示出巨大威力。
改造后的地形,成了日伪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有效地阻滞了敌人的行动。1942年,新四军老二团一举攻克大李庄,全歼伪军一个连,由于时堡附近筑起一条大坝,兴化城的日伪军始终未能赶往增援。1943年6月,日伪军50多人乘汽艇,携带轻重武器,长途奔袭老圩区中心地带瓦韩庄。当汽艇行驶到钟家营老口子时被一道用泥土、砖瓦、破船、石滚、草包等器材层层叠垒夯实的硬质封锁坝所阻,用了5个多小时才挖开口子,庄上的干部群众早已闻讯转移,敌人什么都没有捞到。
改造后的地形也为抗日军民的疏散、转移、传警、行军提供了交通要道和水上桥梁。1943年10月7日,东台城日伪军乘汽艇增援草堰、戴窑等据点的伪军,企图“围剿”中共兴化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驻地合塔区凌葛庄。当时县委正在开会,在日伪军迫近的情况下,警卫连和民兵一面撤去敌人来路上的桥梁,控制、隐藏船只,一面部署迎击来犯之敌,当9艘汽艇被用树木、稻草加铅丝捆扎而成藏在水下的软暗坝缠住螺旋桨时,拖不动,炸不掉,令日伪军无计可施。艇上的日伪军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子弹、手榴弹的猛烈攻击。县级机关和与会人员随即穿越苏太庙附近的一条交通坝,向永丰圩从容转移,未受到任何损失。1944年春,驻刘庄日伪军经白驹镇突袭驻扎在永丰区葛垛营的兴化县独立团,团部闻讯后,将一只破大船装载泥土沉入已经开缺口放水的一条封锁坝上,日军全然不知,开足马力,贸然闯坝,汽艇一下子搁浅在破船和坝根上,进退不得。县独立团在永丰、老圩区游击队的配合下,打得日伪军四处逃遁。
这样的战例还有许多。由此可见,改造地形运动是水网地区实现敌后游击战从不利到有利、从被动应战到主动作战的一个重要转折,是陷日伪军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之中的关键一招,它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有效地保证了全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在兴化人民英勇抗战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作者单位:兴化市党史方志办)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