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7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楚水周刊
2022年07月01日

郑板桥与真州

本文字数:2638

□文/ 陈学文

 

仪  征

 

除了故乡兴化,郑板桥与扬州的关系最为密切,毕竟板桥早年和晚年都在扬州卖画为生。但板桥另有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那就是真州。

真州,就是现在的仪征。宋真宗曾下诏在此熔铸四位远祖皇帝的金像,因所铸之像仪容逼真,而得名“真州”。真州“得山水之胜”,是个风光宜人的地方。

康熙四十三年(1704),12岁的郑板桥随父亲郑立庵来到真州毛家桥,在父亲的塾馆中读书,度过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板桥后来回忆起在毛家桥读书的情景,显得十分愉悦:“余少时读书真州之毛家桥,日在竹中闲步,潮去则湿泥软沙,潮来则溶溶漾漾,水浅沙明,绿荫橙鲜可爱,时有鲦鱼数十头自池中溢出,游戏于竹根短草之间,与余乐也。”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康熙五十七年(1718),26岁的郑板桥和书童从兴化赶往真州。这次不是去毛家桥,而是去一个叫江村的地方设塾教书。板桥吟诗一首曰:“童仆飘零不可寻,客途长伴一张琴。五更上马披风露,晓月随人出树林。麦秀带烟春郭迥,山光隔岸大江深。劳劳天地成何事,扑碎鞭梢为苦吟。”

板桥去真州江村设塾教书,有三个背景。第一,板桥23岁时已经结婚成家,父亲年龄大了,体弱多病,他必须找个正经工作,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第二,板桥24岁时考中了秀才,意味着他有了功名,也有了设塾教书的资格证书。第三,真州是板桥从小学习生活的地方,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比较熟悉。

江村位于真州新城都天庙东南面江一带,是处私家园林。《仪征县续志》卷六《名迹志》载,江村“在游击署前。里人张均阳筑。”康熙年间,当时的主人是徽商郑肇新,陆续建有13处景点。板桥来此教馆时,这处园林是否易主难有定论。板桥的教馆是家塾性质,所教学生中许姓为多,估计塾馆是许氏家族开办的。

板桥来真州教书可以说是子承父业,他对此行是怀着很大期望的,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郑板桥在江村的日子并不好过,初出茅庐的他并不能引起主家的重视,因而待遇不高,薪资微薄,生活十分清苦。板桥后来在《教馆诗》中写道:“教馆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怨仇。而今幸得青云步,遮却当年一半羞。”这首诗反映了板桥日常生活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主家即便不是刻薄之人,但肯定并不大方,所以心高气傲的板桥时刻感受着寄人篱下的苦恼和无奈,这种囚徒般的生活,也使板桥心中郁郁不平。同时也反映了教与学的矛盾,课业教少了主人和家长嫌他偷懒,课业教多了学生又把他当作仇人。但从板桥另一首诗《村塾示诸徒》中的“萧骚易惹穷途恨,放荡深惭学俸钱”看,板桥在第二年的待遇似乎有了改善,“学奉钱”有了提高,以致于板桥自己反省时都深为惭愧,觉得对不起主家给的薪资。

三年的教馆生涯,虽然生活困顿,但板桥并没有虚度光阴。他在教书之余,读书、习字、吟诗、作画,在艺术上大有收获。特别在画竹方面,更是颇有心得:“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经过仔细观察,加上勤学苦练,在“纸窗粉壁”之外,又学到了新的画竹技巧,琢磨出了新的画竹规律,即:先有眼中之竹,后有胸中之竹,其后便有了手中之竹,达到了“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境界。

板桥在真州的第二个收获,是游历了真州的名胜古迹,寄情于山水,提升了思想境界。

真州名胜众多,西胥浦河畔有伍子胥渡江的遗迹伍相祠和浣女祠,东门外水关边有祭祀文天祥的文山庙,真州西南几十里有南明抗清武装四镇之一的黄得功将军墓。郑板桥留连其间,写下了不少怀古诗句,寄托了对伍子胥的感叹,对文天祥和黄得功等民族英雄的敬仰。《真州八首》之六:“伍相祠高百尺楼,屯田遗墓也千秋。溪边花落三春雨,江上潮来万古愁。无主泥神常趁庙,失群才子且低头。画船半破零星板,一棹残阳寂寞游。”可以说是板桥真州怀古的代表作。

板桥在真州的第三个收获是结交了很多朋友。板桥擅长交游,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皆有,除了自己的学生外,还结交了一些文人雅士、野老酒翁、道士僧人。

板桥初到教馆,课业多了曾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但到后来板桥与学生的关系逐温暖起来。从板桥留下的诗文中看,板桥与他的学生常有诗句往来,师生之情溢于言表。板桥收到学生许樗存的诗信后,曾作《贺新郎·答小徒许樗存》一词,感叹人生际遇,像对待老朋友一样。板桥离开真州不久,给他的学生许雪江寄了三首诗,其中一首写道:“诗去将吾意,书来见尔情。三年俄梦寝,数语若平生。雨细窗明火,鸦栖柳暗城。小楼良夜静,还忆读书声。”可谓情深意切。后来他的学生许既白专门备了一条船,请板桥重游江村,可见板桥是很受学生尊崇的。板桥在真州结识的朋友中,诗文同道居多,他们当中张仲峜、鲍匡溪、米旧山、方竹楼、吕凉州诸人,均系当地名流,与板桥诗酒唱和,过从甚密。

板桥在真州过得十分充实,因而离开后对真州充满了怀念。雍正十三年(1735),43岁的板桥在镇江焦山读书时,还忍不住抽空故地重游。他在江村茶舍写给弟弟的家书中,将江村写得如此秀丽鲜活:“江雨初晴,宿烟收尽,林花碧柳,皆洗沐以待朝暾;而又娇鸟唤人,微风叠浪,吴楚诸山,清葱明秀,几欲渡江而来。”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已66岁的板桥再访真州,写出了《真州杂诗八首及左右江县》。里面既有江村美丽景色的描绘,也有农忙时节农夫辛勤劳作的写实,既有对自己近况的描述,也有对历史遗迹的怀古叹息,淋漓尽致地宣泄了他对真州的热爱之情。诗作一经发出,真州诗友纷纷奉和,引得板桥诗兴勃发,“再叠前韵”,又写下了《真州八首》。板桥几乎用工笔手法将江村描绘得如世外桃源一般,诗里行间流淌着对真州的无限赞美和留恋。“江头语燕杂啼莺,淡淡烟笼绣画城。沙岸柳拖骑马客,翠楼帘卷卖花声。三冬芥菜偏饶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满林烟雨曙鸦啼,脉脉春流与岸齐。虾菜半肩奴子荷,花枝一剪老夫携。除烦苦茗煎新水,破暖轻衫染旧绨。最是老农闲不住,墙边屋角韭为畦。”这些轻松活泼、新鲜洁净的诗句令人身临其境,读来心旷神怡。

板桥在真州前后三年,由初来时的孤独苦闷、郁郁不得志,到广泛游历、文朋诗友相唱和,再到离开后对真州的深情怀念,与真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段真州生活经历,也对板桥的一生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一,塾师的困苦生活使板桥体会到底层老百姓生存的艰难,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奠定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理想。其二,真州的自然、历史景观开阔了板桥的视野,丰富了板桥的创作素材,给他的诗歌创作和绘画提供了精神滋养,艺术创作技艺渐趋成熟。

 

板桥像

 

交  游

 

塾  馆

 

伍相祠

 

真州美景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