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化的河流与水系
□文/ 杨应槐 夏红卫
水 系
旧时兴化的河流、湖荡属淮河水系,水源主要来自淮河。境内河道多为东西走向,每条河在今东台、大丰境内都有相应的入海港。
兴化上游来水:西自高邮南北各闸和归海诸坝,经南北澄子河入海陵溪;南自江都孔家涵入经通扬运河向东北流经斜丰港入海陵溪。两水汇入海陵溪后经老阁(古陵亭)入南官河,辐射全境。泄水大势由西南而趋东北,通过各经河、纬河注入串场河或兴盐界河,分别泄入归海五港。
建国后,政府修筑苏北灌溉总渠,整治入海港口,开辟淮河入江水道,从根本上解除了淮河洪水对里下河地区的威胁。同时,兴建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形成“排涝南抽北泄,南引北流”的新态势。里下河地区出现旱情时,由江都水利枢纽抽引江水补给水源。里下河出现涝情时,则抽排涝水经通扬运河入江。1983年,横贯全境的车路河整治后,全市引排调度的骨干水系基本形成。
兴化外来水,主要是泰州引江水利枢纽工程引长江水,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也可由芒道河引长江水,通过江都东西两闸入新通扬运河,由经北岸口门分散入里下河地区,经上游江都、泰州、姜堰入境。
建国后,随着通榆运河的挑浚,原先的竹港、王家港被辟为串场河以东沿海垦区的引排河道,对兴化境内泄水排涝已不发挥效益。现今,兴化地区自排入海的河道,向东流入串场河、向北流入兴盐界河,然后再经斗龙港、新洋港、黄沙港诸港入海。特别是2018年建成的川东港工程,通过里下河南部高水高排,北部低水低排的功能分工,扩大外排出路,最大化的降低兴化水位,形成里下河腹部直接入海的排水专道。
经 河
兴化南北走向主要河流,由东向西:依次是串场河、雌港、雄港、东塘港、西塘港、盐靖河、渭水河、上官河、下官河、南官河、卤汀河。
西汉吴王刘濞推行煮海为盐,兴化东境逐渐形成了白驹、刘庄、草堰、丁溪等十大盐场。烧制的海盐靠大船运输至运河或长江,再转运全国各地。盐场附近河道弯曲狭浅,滩涂阻塞,运盐船行驶日渐困难。海水经常倒灌,致使庄稼连连失收,民众苦不堪言。宋代,范仲淹宰令兴化时,为解决上述问题,带领百姓开挖串场河,将南北十大盐场连成一线。开河挖出的泥土覆在东岸上,成为挡水防淹、人走车行的捍海堰——范公堤。
雄港南起车路河果园场,北至海沟河接雌港,全长15公里,原为永丰圩中心河道。雌港在新垛镇境内,南起海沟河葛垛营,北至兴盐界河张家尖,与盐城斗龙港相接,全长8.5公里。经过多次整治,已成为东部主要排水干河。
在古代地名中,“塘”常用指河堤,“港”常用指江河的支流,“塘港”即圩堤之间的河道。“东南西北”是方位词。东塘港在市境东北部,南起海沟河安丰镇徐吴村,与盐靖河相接,北至兴盐界河与冈沟河相连,长10公里。车路河以南称塘港河,河面较宽,是东部及圩南地区水路交通和灌排河道之一。
西塘港因处于老塘港之西而得名,全长56公里。市政府利用原有河道拓浚并开挖新河,向南经俞垛与泰东河相连接。西塘港整治工程竣工,对排除市境腹部涝水,引入江水,解决水源和改善水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今,西塘港成为我市版图河网中轴线,南北全长59.9公里,从而由中小河道升格为市级骨干河道。
盐靖河为泰州引江河配套工程,北起盐城,贯穿兴化至靖江。在兴化境内,南起戴南罗顾庄兴泰界河,北至兴盐界河,全长54公里,流经安丰、戴窑、昌荣、荻垛、张郭、戴南6个乡镇,为里下河地区腹部5大纵向河道之一。
传说钓鱼镇有一支姜太公后裔(吕姓),为纪念祖先,在当地砌了一座钓鱼庙(亦称太公庙),把庙东的南北大河命名为渭水河。原渭水河是大邹镇与下圩镇界河,长7.5公里,浅窄弯多。市政府先后多次疏浚整治,向南延伸至兴泰界河,总长52.5公里,成为兴化境内重要的引排河道。
古代,“官街”“官巷”是公用的街巷,“官河”是大家共用的河。兴化城东北的“上官河”与西北的“下官河”,河名因古代人以东为上首、西为下首而得名。“南官河”则因在兴化城南。南官河老阁向南段称卤汀河,经宁乡、周庄等,通向泰州。“卤”是“盐卤”,“汀”是水边平地,河名意为这是一条运盐河道。现在的卤汀河是城南腹地的引排干河,又是南往泰州、西去邵伯的主要航道。上官河是盐城至扬州、镇江的盐邵线主航道,下官河是建湖至高港的建口线主航道,分别是我市洪水下泄新洋港和黄沙港的行洪通道。
通界河在市境南部,南起边城界沟,北至沈土仑蚌蜒河,因其南端直通界沟而得名。
沙黄河原名东塘河,在市境西北角,南起沙沟镇朱夏庄,北至盐城黄土沟,是西北地区主要排水口门。
李中河位于西部湖荡地区,南起荡朱乡北沙庄,北至沙沟镇,人工开挖21公里,承穰草河,子婴河、潼河之水于沙沟与下官河合流入沙黄河。当时,因连接李健和中沙两区而得名。
纬 河
兴化东西走向的主要河道,从北向南分别是兴盐界河、海沟河、白涂河、车路河、梓辛河、蚌蜒河。
兴盐界河是兴化和盐城的界河,全长40公里。它西起大纵湖,流经中堡、大邹、安丰、新垛、大营等乡镇,抵大丰刘庄分两支,一支向东入串场河,一支向东北流入斗龙港。
海沟河又称海河,因系古代流入黄海得名。它从兴东向东经钓鱼、安丰、大营、白驹,入串场河,全长50公里,为市内东西向河中最大河道。
白涂河因两岸是白颜色的盐碱地得名。它西起市区东北角,向东横穿渭水河、西塘港、盐靖河、雄港、横泾河至大丰草堰镇入串场河,全长46.5公里。
车路河因古代干旱年份河底能行车走人而得名。它在市境中部,西起市区南官河,穿得胜湖,经林湖、大垛、昌荣、荻垛、陶庄、戴窑六乡镇,至大丰丁溪入串场河,全长42.5公里,为境内重要东西向河道。
梓辛河西起市区东门泊,横贯渭水河、西塘港、盐靖河,至东台镇西2公里处,与蚌蜒河合流注入串场河,全长53公里。
蚌蜒河原为兴化与泰州(清乾隆年间改归东台)的界河,建国后划入兴化县版图。它西起老阁,经陈堡、沈土仑、张郭至陶庄,在东台境内与梓辛河合流注入串场河,境内长36.5公里。河南岸筑有一道大圩,名蚌蜒圩,用于抵御淮洪危害。称圩南地区,即指蚌蜒圩南部地区。
传说很古以前,运河里爬出一只巨蚌,夜晚由高邮向东爬行,半夜爬到兴化时询问一位老者:“到大海还有多远?”老者说:“你只要不停地爬,天亮前就可入海。”于是巨蚌继续爬行。在靠近东台时鸡叫头遍,巨蚌误以为天亮了就不再爬行。是时才凌晨两点,巨蚌错失了几个时辰,未能入海。天亮日出,巨蚌终被晒死。不久,巨蚌爬过的凹道形成一条大河,这就是今天的蚌蜒河。
有人说:蚌蜒河应叫驳盐河,它是盐船运盐的重要河道。因为淮南各大盐场的运盐船,经串场河行至东台镇附近即可进入驳盐河(蚌蜒河),向西行到老阁后,可向西南入澄子河到高邮进大运河,也可向西南入斜丰港经邵伯到扬州进大运河,或向南入卤汀河,经泰州、高港进长江。
缸洋河西起缸顾庄与缸夏河相连,东穿吴公湖、上官河与洋汊河衔接。经过拓浚,把下官河、中引河、中庄河和上官河等四条南北向河道串通,有利于暴雨的扩散,加快外排速度,减轻沙沟地区排涝压力。
兴化水系图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